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笼”的隐喻分析——以《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为例
本文关键词: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笼”的隐喻分析——以《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为例
【摘要】: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中"笼"的隐喻不断出现,而小说主人公爱米莉恰是被这层层不为所见的铁笼所困。本文从符号学维度出发,结合文本细致分析玫瑰色婚房、破败的大木屋和传统封建的杰弗逊镇,此三个"笼"的隐喻在文中的具体彰显,证明其原因在于无望的爱情、父权制、南方妇道观。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关键词】: 福克纳 笼 爱米莉 隐喻 符号学视角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在符号社会里隐喻无处不在,它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文学中魅力非凡的组成元素。符号学与隐喻密切相关,符号的任意性和能指与所指的偏离是隐喻产生的基础。符号学是本文研究《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中“笼”之隐喻的基石。《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中虽然未有只字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建新;廖益清;;隐喻所指的符号学研究[J];英语研究;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彦顺;妙玉新论——对妙玉的精神分析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肖翠云;;从文学的政治性到文学的语言性——新时期文学批评去政治化策略之一[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周海燕;;幻美的补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李京飞;;文学的边界——从新批评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5 和丽伟;;爱与艺术的苦恼——试分析比较《诸神复活》与《道林·格雷的画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谢苗苗;;浅谈拉康主体理论视野下大学语文课堂改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申玉霞;;镜像中的自我的诞生与幻灭——用镜像理论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查尔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8 习丽娟;;反思青春——从基拉尔三角欲望理论看库切《青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9 马建美;;迷失与重构——论《鼹鼠的月亮河》人物成长的自我认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10 华蓉;;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3 刘晋晋;;反符号学视野下的语词与形象——以詹姆斯·埃尔金斯的形象研究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4 李启军;;影视明星的符号结构与价值结构——影视明星符号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一[A];东方丛刊(2005年第3辑 总第五十三辑)[C];2005年
5 李祥林;;对中国文化雌柔气质的发生学考察[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6 甘莅豪;;危机管理、危机公关、危机传播之辨析——一种符号社会学的考察视角[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7 温金海;;本体论视阈下的语言哲学流变——从索绪尔到维特根斯坦[A];第四届中西语言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张建华;;符号学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传承[A];2014甘肃省体育科学学术论文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甘莅豪;;命名战:国际争端中的主权想象[A];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国家治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蔡江宇;;现代符号学在生态设计中的延伸[A];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 经济高速发展下的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慧子;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的侵害与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8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9 许淑芳;肉身与符号[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纪燕;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吕惠;秦文君少年小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邵会;《茶花女》汉译本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何承超;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景观电影[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陆友平;人性乌托邦世界的理想构建与爱情悲剧的诗意化书写[D];南昌大学;2010年
8 郑海婷;大形式:形式—手法—功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丹燕;塑造与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攀攀;本体论诗学:《理解诗歌》的一种阐释[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晨;;爱米莉的毁灭——论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戚涛;;福克纳与《致爱米莉的玫瑰》[J];英语自学;2003年04期
3 周静;爱米莉的悲剧成因——评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4 李艳;试析《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现代价值认同的困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程锡麟;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在哪里?——《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策略分析[J];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03期
6 李青云;;谁献给爱米莉腐朽的玫瑰——试析《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作者矛盾的南方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6期
7 翟秋兰;;从合作原则看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12期
8 秦国丽;;阴性灵魂与母性原型——《纪念爱米莉的玫瑰》中的黑人形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刘鹏;;爱米莉的悲剧成因解析——评析《献给爱米莉的玫瑰》[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10 陈贺;康丽;;略论《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的“玫瑰”[J];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凸凹;《自由或死亡》[N];北京科技报;2000年
2 见习记者 徐伟 张学锋 邓克珠 张域;近半数公民了解相关法律规定[N];法制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明明;感知的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婧;迷失与回归[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昕;福克纳笔下女性人物:特征及历史背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51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51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