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私人化写作”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日“私人化写作”比较研究
【摘要】:“私人化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的文学现象。其主要是以陈染、林白、徐小斌为代表,以个人的角度去解释自我与生存境遇的矛盾。从自我内心解剖开始对自我重新认识。反观日本文学,在日本文学传统中就以作者自身生活经历为题材,将自我最隐秘的内心活动及不为人知的缺乏道德规范的行为暴露于世间。对自我进行真实的,客观的评价。在这些作品中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涉及隐藏在不合伦理道德规范下的亲情、爱情、友情等微妙的感情直露阳光下,并且非要给它们一个社会伦理道德评判。探究人性的善与恶。因此这些作品与中国“私人化写作”有了不谋而合的共同特征,即表露内心的矛盾,揭露个人隐私的“私人化写作”。所以本论文将比较具有“私人化写作”特征的中日文学作品,采取平行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私人化写作”的共同特征,都是高度的自我关注,在自我关注中重新认识自己。“自我”也成为了比较两国文学的基点。由于两国的文化差异,在作品中自我的表现也有了不同的特征。也就是自我封闭与自我暴露的特征,这两种特征产生的原因及目的指向又是不同的。中国“私人化写作”由于女性身份,在表现自我中具有反抗性。在这种反抗中必然也就有了内心的孤独。日本“私人化写作”中的自我更多的是一种苦闷与放纵。中日“私人化写作”在寻求自我解放时,必然与已有的家庭伦理观发生冲突。在这种冲突下其个人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中国“私人化写作”中的女性淡化家庭观念,逃离家庭走向精神的救赎。日本“私人化写作”在自我与家庭冲突中选择放纵、堕落。由于不同的社会时代的背景其命运走向也有了不同。最后,文学离不开文化,在不同的文化下,文学就有了不同特征。了解一国的文化,可以更进一步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所以从文化角度去分析产生中日“私人化写作”的原由,并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了解中日两国“私人化写作”文学特质。
【关键词】:私人化写作 自我 家庭伦理观 文化成因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106-0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1 中日“私人化写作”概述13-17
- 1.1 中日“私人化写作”的界定13-14
- 1.2 中日“私人化写作”中的文学创造14-17
- 2 中日“私人化写作”中“自我”表现的特征比较17-27
- 2.1 中日“私人化写作”中的自我暴露17-22
- 2.1.1 中国作家的自我暴露与反抗19-21
- 2.1.2 日本作家的自我暴露与忏悔21-22
- 2.2 中日“私人化写作”中的自我封闭22-27
- 2.2.1 中国作家自我封闭下的孤独22-25
- 2.2.2 日本作家自我封闭下的苦闷25-27
- 3 寻求自我与家庭伦理观的破灭27-38
- 3.1 家庭与“自我”的矛盾27-31
- 3.2 家庭成员的命运走向31-35
- 3.2.1 反叛出逃31-33
- 3.2.2 自我放纵33-35
- 3.3 寻求自我栖息之地35-38
- 3.3.1 姐妹之邦35-37
- 3.3.2 延续家庭37-38
- 4 中日“私人化写作”的文化成因38-42
- 4.1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私人化写作38-39
- 4.2 日本传统文化下的私人化写作39-42
- 结束语42-43
- 参考文献43-46
- 致谢46-4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亮;;论私人化写作[J];上海文学;2005年08期
2 陶东风;;提升私人化写作[J];长城;1996年06期
3 ;“私人化”的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1期
4 陶东风;;“私人化写作”重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5 李静;私人化写作的困境与突围[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6 莫小米;;共有名字[J];星火;2005年21期
7 ;关于“女性私人化写作”[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3期
8 陶东风;;私人化写作:意义与误区[J];花城;1997年01期
9 刘柏华;;个人和私人──论私人化写作之正名及写作私人化之因[J];作家;2011年10期
10 李松岳,陶东风;高蹈与虚无:女性“私人化写作”的文化宿命[J];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何镇邦;写作的私人化与文学的社会性[N];人民法院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李雪萌;济南离“私人化影院”有多远[N];济南日报;2011年
3 张济民;卫星工业的私人化变革[N];通信产业报;2001年
4 武警总医院心理门诊心理医生 史宇;私人化是种生活态度[N];健康时报;2010年
5 曾凡;个性化不等于私人化[N];人民日报;2010年
6 何镇邦;文学急需“补钙”[N];人民法院报;2003年
7 陆天明;在中国社会变革中“到场”[N];文汇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白月;中日“私人化写作”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徐艳玲;瑞典老年照护私人化改革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肖婧婧;对私人化写作现象的思考[D];四川大学;2007年
4 刘佳;中国当代私人化写作的道德观念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宜轩;宗教:祛魅时代的“私人事务”[D];华侨大学;2008年
6 贾雪霞;“私人化写作”现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梅咏;90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中的逃离情结[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徐群英;论九十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567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56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