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美学视角下的小说《秀拉》
本文关键词:死亡美学视角下的小说《秀拉》
更多相关文章: 秀拉 死亡美学 象征意蕴 美学价值与目的 情感倾向
【摘要】:《秀拉》是托妮·莫里森继《最蓝的眼睛》之后的第二部作品,因其生动形象的女性角色和莫里森别具特色的写作手法获得了高度评价。当时黑人社区民权运动和女性解放运动正蓬勃兴起,这正是一部在美国社会和非洲黑人社区的背景下描写黑人女性个性解放,追求独立自由与平等权利的小说,是为那些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书写的一部具有深刻意义与影响力的杰作,书中的人物和非人物死亡意象使莫里森对死亡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凸显了死亡的美学意义。颜翔林的死亡美学理论是结合美学、文化哲学、神话学、死亡学等理论,对生与死进行艺术的美学探讨。其本身却有着区别于其他诸如死亡心理学、死亡伦理学、死亡社会学等死亡学的显著特征。其一在于死亡美学考察的并不是实证性的死亡现象,而是限定艺术和审美的领域,以美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艺术文本中的死亡意象。其二在于,死亡美学不仅考察人物性质的死亡意象,还考察非人物性质的死亡意象,诸如动植物的死亡等,因为它们往往构成艺术的表现符号和审美对象。本文以死亡美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对这部作品中诸多死亡意象的象征意蕴、目的与价值、情感倾向的全面分析,剖析了秀拉、汉娜、李子等的悲剧命运,同时结合夏娃、夏德拉克等人的人生历程,再现了在白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背景下,黑人社区文化的没落,黑人男性的懦弱以及黑人女性的可悲。而在整个黑人社区中,秀拉是唯一在思想意识上觉醒的代表,黑人女性只有努力寻求自我,解放自我才能获得真正精神上的自由。秀拉敢于突破世俗界限的行为使她的死更具有审美价值。《秀拉》中的死亡虽然在死亡形式上各不相同,但每一个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蕴、表达了作者独特的目的、寄予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体现着不同的美学价值。尤其是主人公秀拉的人生历程和死亡经过,更加表明托妮·莫里森倡导废除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决心。
【关键词】:秀拉 死亡美学 象征意蕴 美学价值与目的 情感倾向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作家及其作品介绍12-21
- 第一节 托妮·莫里森简介12-14
- 第二节 《秀拉》简介14-15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创新点15-21
- 一、国内研究现状16-18
- 二、国外研究现状18-20
- 三、本论文的创新点20-21
- 第二章 死亡美学理论21-28
- 第一节 死亡——最高的美学问题22
- 第二节 死亡——心灵体验的最终场所22-23
- 第三节 死亡——美学视角下的意象23-28
- 一、死亡意象的象征意蕴23-24
- 二、死亡意象的目的与价值实现24-26
- 三、死亡意象的情感倾向26-28
- 第三章 《秀拉》中死亡象征意蕴的美学体现28-37
- 第一节 群体性死亡意象的象征28-30
- 一、女性群体死亡——生而已死的悲剧命运28-29
- 二、男性群体死亡——向死而生的集体灭亡29-30
- 三、动物群体死亡——生命的重生与回归30
- 第二节 个体性死亡意象的象征30-33
- 一、秀拉之死——生存空间的缺失30-31
- 二、汉娜之死——自由的向往与抗争31-32
- 三、李子之死——战后的迷惘与沉沦32-33
- 第三节 非人物性质死亡意象的象征33-37
- 一、理想破灭——希望之后的梦幻33-34
- 二、友情背离——失望之后的悲凉34-35
- 三、亲情疏远——绝望之后的悲哀35-37
- 第四章 《秀拉》中相关死亡意象的目的与价值37-47
- 第一节 夏娃后代“为美而亡”37-39
- 一、躲避生之困境37-38
- 二、向往心之自由38-39
- 第二节 底层人物意外之死39-42
- 一、对愚昧无知的批判40-41
- 二、对悲惨境遇的同情41-42
- 第三节 非人物性死亡42-47
- 一、道德价值的实现与丧失42-44
- 二、自我价值的沦陷与找寻44-47
- 第五章《秀拉》中特殊死亡符号的情感倾向47-54
- 第一节 新生力量——秀拉的不幸早逝47-50
- 一、童真的“早逝”48
- 二、叛逆的“夭折”48-50
- 第二节 陈旧世界——夏娃的顽固“不死”50-52
- 一、“不死”的求生欲望50-51
- 二、“不变”的顽固思想51-52
- 第三节 孤独灵魂——夏德拉克的疯狂存在52-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8-59
- 致谢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涛,王云;世上无人曾知晓我的玫瑰──《秀拉》中女性自我的创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李喜芬;;《秀拉》中的人名寓意与原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何淑英;;《秀拉》:毁灭与创造并存的隐喻世界[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晏贞;;梅德林的孩子们——对《秀拉》的别种解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年09期
5 于雷;;“残缺的兴致”——《秀拉》的格式塔解读[J];美与时代;2006年12期
6 何中芹;;悲剧之美——析《秀拉》中的悲剧人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7 刘黎;;论《秀拉》中以“性”为契机的双重颠覆[J];名作欣赏;2007年05期
8 林绪肃;;《秀拉》中原初情景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杨新立;;人生三境——《秀拉》之克尔凯格尔式解读[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曹颖哲;;并置对照 辩证互动——《秀拉》的艺术结构分析[J];学术交流;2008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璐璐;《秀拉》与《扶桑》中大母神原型的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韩冬梅;死亡美学视角下的小说《秀拉》[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3 任晓兰;《秀拉》—一个喻指的文本[D];中南大学;2007年
4 刘亚梅;反叛的呼声:《秀拉》的拉康式解读[D];东北大学;2009年
5 池秋莹;空间视域下的《秀拉》解读[D];厦门大学;2014年
6 许晓莉;《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安徽大学;2011年
7 余晓玲;《秀拉》中原型人物的移用[D];云南大学;2012年
8 贺家乐;托妮·莫里森《秀拉》的原型阐释[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何婕;论《秀拉》中的狂欢化人物与精神[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刘冬青;《秀拉》中的自我追寻[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23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23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