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莫里森对黑人女性身份的重构——以《秀拉》为例

发布时间:2017-09-10 00:51

  本文关键词:莫里森对黑人女性身份的重构——以《秀拉》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托妮·莫里森 《秀拉》 女性身份 独立意识


【摘要】: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突出表现了黑人女性在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下的悲惨命运。作者一方面指出黑人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另一方面从身体独立意识、经济独立意识、思想独立意识和民族联系意识等入手,完成了对黑人女性身份的重构。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秀拉》 女性身份 独立意识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阿雷恩·鲍尔德温等人在《文化研究导论》一书中指出:身份,就是被用来描述存在于现代个体中的自我意识。[1]长期以来,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现代美国社会以及父权制的文化语境中,黑人女性虽然在表面上获得了自由,但其自我意识和精神却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而备感困惑。由于文化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玉括;;莫里森的文化立场阐释[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2期

2 应伟伟;;莫里森早期小说中的身体政治意识与黑人女性主体建构[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3 李芳;;母亲的主体性——《秀拉》的女性主义伦理思想[J];外国文学;2013年03期

4 李瑞英;;女权主义与民族文化的融合——谈托妮·莫里森的民族女权观在《秀拉》中的体现[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周小平;“我早该想到那些鸟意味着什么了”——读托妮·莫瑞森的《秀拉》[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蓓娟;;海勒笔下的女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3 左文娟;;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偏见描述和尴尬定位——由一位母亲致媒体的公开信引发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4 李秀岩;郭振宇;;通俗音乐文化审美气质的变异与本真回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李道忠;;为秋菊形象平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6 张颖;;《呼唤》对当代女性形象的重构——析内尔·金罗斯的独立与自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7 田利红;;解读戏剧《美狄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8 王稀;;托尼·莫里森早期小说的身份主体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9 张梅;;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余华笔下的女性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10 林巧云;;一个不自觉的刽子手——探究《第二十幕》中“尚达志”的男权意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超;;基于区域视角的河北省文化产业定位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徐庆;;《家庭教师》中女性形象塑造之“性政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杨璐;;家园·国族·大同——2008年几台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整合功能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费小平;;“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译研究视角[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梁伟峰;;被“浪子”反抗的“浪子之王”——论鲁迅与亭子间文化[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谢纳;;“空间转向”与当代文艺理论建构[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杨岚;;转型期的社会文化审美与文化生态平衡[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9 倪胜利;;民族教育政策应关注民族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A];“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高卫华;;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的学科关系分析[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方忠;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蕾;从女性神话原型批评视角解读《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形象[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淼;他(她)与他(她)的舞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析《野草在歌唱》[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乔丽华;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及其价值意义[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芮萱;盲从·反叛·回归[D];江南大学;2010年

8 沙原;近十年中美评论视野中的莫里森小说《秀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洪凌艳;关于“海西”精神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施蕾;现代性的漂浮[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淑英;;《秀拉》:毁灭与创造并存的隐喻世界[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晏贞;;梅德林的孩子们——对《秀拉》的别种解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年09期

3 刘黎;;论《秀拉》中以“性”为契机的双重颠覆[J];名作欣赏;2007年05期

4 林绪肃;;《秀拉》中原初情景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杨新立;;人生三境——《秀拉》之克尔凯格尔式解读[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曹颖哲;;并置对照 辩证互动——《秀拉》的艺术结构分析[J];学术交流;2008年06期

7 金美兰;;以身体为契机的男权颠覆——《秀拉》的女性主义身体政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金美兰;;秀拉的身体突围——《秀拉》的身体政治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王宁;;论《秀拉》的生命美学[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6期

10 刘松;;《秀拉》:一部黑人自我塑造的历史[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晓兰;《秀拉》—一个喻指的文本[D];中南大学;2007年

2 刘亚梅;反叛的呼声:《秀拉》的拉康式解读[D];东北大学;2009年

3 池秋莹;空间视域下的《秀拉》解读[D];厦门大学;2014年

4 许晓莉;《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安徽大学;2011年

5 余晓玲;《秀拉》中原型人物的移用[D];云南大学;2012年

6 贺家乐;托妮·莫里森《秀拉》的原型阐释[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何婕;论《秀拉》中的狂欢化人物与精神[D];重庆大学;2011年

8 刘冬青;《秀拉》中的自我追寻[D];山东大学;2011年

9 沙原;近十年中美评论视野中的莫里森小说《秀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马艳菲;托尼·莫里森小说《秀拉》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23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23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f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