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抵制表征——《午夜的孩子》中的历史想象

发布时间:2017-09-12 00:23

  本文关键词:抵制表征——《午夜的孩子》中的历史想象


  更多相关文章: 表征 神话循环 个体化叙事 庶民意识


【摘要】:后殖民主义表征理论聚焦文学文本与权力话语的相互关联,认为身份的表征与建构主要受权力话语支配。在《午夜的孩子》这部小说中,印度历史的神话循环解构了官方叙事的直线性,个体化叙事对官方叙事的渗透质疑了官方历史书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庶民意识对历史叙事的参与填补了民族主义者的精英主义历史叙事的空白。小说中所建构的替代性历史与主流话语现存表征系统所形成的磋商、纠正和对抗,促进了印度民族身份的主体性建构。
【作者单位】: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表征 神话循环 个体化叙事 庶民意识
【基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SJB823)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一、序言英籍印度裔作家撒尔曼·拉什迪(SalmanRushdie)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对印度乃至整个南亚次大陆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其中,《午夜的孩子》不但是拉什迪的代表作之一,而且这部作品还为其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小说以独立后印度社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邹威华;;后殖民语境中的文化表征——斯图亚特·霍尔的族裔散居文化认同理论透视[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3期

2 郑文东;;文化拓扑结构中神话思维的作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角观察[J];中国俄语教学;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黄健;;永远的质疑——论洪治纲的文学批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3 张延者;;文本性与历史性的统一——试论中国新历史主义的创作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4 张丽娟;;历史叙事——先锋文学中蕴涵着新历史主义的神韵与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5 强玲;;新历史主义的颠覆与抑制——以长篇小说《兔子,跑吧》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6 赵倩;;虚构出的真实——浅论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7 王向远;;“跨文化诗学”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形态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李跃庭;沈月明;;在历史与“新历史”之间——论李锐小说《银城故事》历史叙事的困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张静斐;;论格林布拉特的批评实践[J];武陵学刊;2011年01期

10 张明兰;;汤亭亭《中国佬》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2 张进;;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3 董希文;;深描与诊断:解释人类学之于文学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茂全;新时期西部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郭剑敏;革命·历史·叙事[D];浙江大学;2006年

3 张秀娟;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广铭;朝鲜朝语境中的满洲族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5 翟恒兴;走向历史诗学[D];浙江大学;2006年

6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7 权绘锦;转型与嬗变[D];武汉大学;2006年

8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刘进军;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启鹏;中国当代战争小说中的情爱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詹秀伟;对托马斯·品钦《葡萄园》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兰州大学;2010年

3 王凤秋;在历史中重构女性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雷鹏程;心灵的皈依:在异乡与历史之间[D];江南大学;2010年

5 郑秀贞;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天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缪慧;在历史与现实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夏云果;新历史小说对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D];河南大学;2011年

8 刘旭;历史真实的诗意解读[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志杰;帕慕克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傅丽;后现代语境下中国儿童文学的娱乐价值取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2 郑文东;;符号域的空间结构——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研究视角[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阎嘉;;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4 王晓路;表征理论与美国少数族裔书写[J];南开学报;2005年04期

5 陶家俊;;现代性的后殖民批判——论斯图亚特·霍尔的族裔散居认同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郑文东;;符号域:民族文化的载体——洛特曼符号域概念的解读[J];中国俄语教学;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芝;;从天真到成熟——论《午夜的孩子》中的“成长”[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2 王春艳;;《午夜的孩子》中的对话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3 王振平;;后殖民时代文化冲突的文学阐释——评《午夜的孩子》[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年01期

4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索——《午夜的孩子》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5 董艳焱;刘克东;;中心与边缘——《午夜的孩子》与《兄弟》中人物身份的动态建构[J];外语学刊;2011年06期

6 刘巍;;《午夜的孩子》中文化与宗教的第三空间建构[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张晓红;;记忆的家园,历史的想象——解读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2期

8 苏忱;;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被消费的印度[J];当代外国文学;2014年01期

9 陈小丽;;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文化的冲突意识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1期

10 任玉鸟;;五味杂陈的酸辣酱——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的后殖民混杂性解读[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齐园;《午夜的孩子》——重新认识历史[N];文艺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小丽;《午夜的孩子》中文化的冲突与文化的相融意识解读[D];兰州大学;2007年

2 熊敏;《午夜的孩子》中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融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任今照;建构在第三空间之上的文化认同—《午夜的孩子》的后殖民主义解读[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高蒙;以魔幻现实主义解读拉什迪《午夜的孩子》[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唐丽;危险的游戏[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6 任玉鸟;论萨尔曼·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之文化混杂性[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7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339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339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b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