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达芬奇密码》的人际意义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2 15:42

  本文关键词:《达芬奇密码》的人际意义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系统功能语法 人际意义 语气系统 情态系统 《达芬奇密码》


【摘要】:韩礼德所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社会意义理论,对语言的描述强大、综合且严格,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语篇分析之中。该理论提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本文将关注语言的人际元功能,它将语言作为在会话者之间产生意义并建立社会关系的语法资源组织起来,而其中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则是实现人际意义的主要语法资源。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本文从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出发,以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的主人公罗伯特·兰登和索菲·奈芙的对话为语料,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揭示了人物对话所体现的人际意义,为小说的人物塑造提供了语言学解读。语料来源于小说的前23章,可分为三个阶段,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调查一起神秘谋杀案的过程中对一系列宗教符号密码的破译。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双方在破译密码的过程中对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的不同选择体现出了双方对话语的掌控、双方态度和关系的变化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在第一阶段,索菲强势、自信,发起会话、提供案情信息,大量使用陈述语气、情态附加语和高量值情态操作词;罗伯特则被动、迟疑,对案情一无所知,体现在高频主语的选择、疑问语气的大量使用和高量值情态操作词的缺乏。在第二阶段,索菲对话语的掌控和确信性有所减弱,体现在低量值情态操作词的大量使用;罗伯特则开始积极自信地参与会话,体现在小句数量的大幅上升和高量值情态操作词的大量使用。在第三阶段,双方的互动达到顶峰,地位逐渐平等,双方所使用的小句数量基本持平,高频主语的改变、高量值情态操作词的使用均表现出双方对密码破译的渴望和急切,营造了小说的悬疑氛围。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系统功能语法分析悬疑小说的可行性,扩展了人际意义的研究范围,为文学作品的鉴赏提供了语言学解读,同时本研究也对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 人际意义 语气系统 情态系统 《达芬奇密码》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4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0-11
  • 1.2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11-12
  • 1.3 Dat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12-13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13-14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4-27
  • 2.1 About the Author---Dan Brown14
  • 2.2 Introduction to The Da Vinci Code14-16
  • 2.2.1 A Brief Synopsis of The Da Vinci Code15-16
  • 2.2.2 Major Characters16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Da Vinci Code16-21
  • 2.3.1 Studies Abroad17-19
  • 2.3.2 Studies at Home19-21
  • 2.4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ersonal Mea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21-27
  • 2.4.1 Studies abroad22-24
  • 2.4.2 Studies at home24-27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7-48
  • 3.1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27-32
  • 3.1.1 Functionalism27-28
  • 3.1.2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28-30
  • 3.1.3 Language Metafunctions30-32
  • 3.2 The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32-35
  • 3.2.1 Semantics of Interaction32-33
  • 3.2.2 Correlation Between Speech Functions and Mood of Clause33-35
  • 3.3 Mood Structure of the Clause35-44
  • 3.3.1 Exchanging Information: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Propositions36-42
  • 3.3.2 Exchanging Goods and Services: the Grammar of Proposals42-44
  • 3.4 Modality System of the Clause44-48
  • 3.4.1 Definition of MODALITY44
  • 3.4.2 Types of MODALITY44-48
  •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 Realized by Mood System48-77
  • 4.1 Mood System Analysis of Stage One49-59
  • 4.1.1 The Number of Clauses50-51
  • 4.1.2 Mood Types51-54
  • 4.1.3 Mood Structures54-58
  • 4.1.4 Interpersonal Metaphor of Mood58-59
  • 4.2 Mood System Analysis of Stage Two59-68
  • 4.2.1 The Number of Clauses60-61
  • 4.2.2 Mood Types61-64
  • 4.2.3 Mood Structures64-67
  • 4.2.4 Interpersonal Metaphor of Mood67-68
  • 4.3 Mood System Analysis of Stage Three68-77
  • 4.3.1 The Number of Clauses69-71
  • 4.3.2 Mood Types71-74
  • 4.3.3 Mood Structures74-76
  • 4.3.4 Interpersonal Metaphor of Mood76-77
  • Chapter Five Analysis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 Realized by Modality System77-90
  • 5.1 Modality System Analysis of Stage One77-81
  • 5.1.1 Modal Operators77-81
  • 5.1.2 Metaphorical Modality81
  • 5.2 Modality System Analysis of Stage Two81-86
  • 5.2.1 Modal Operators81-85
  • 5.2.2 Metaphorical Modality85-86
  • 5.3 Modality System Analysis of Stage Three86-90
  • 5.3.1 Modal Operators86-89
  • 5.3.2 Metaphorical Modality89-90
  • Chapter Six Conclusion90-95
  • 6.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90-94
  • 6.2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of the Study94-95
  • Bibliography95-10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100-102
  • Acknowledgements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艺;;电影《达芬奇密码》音乐赏析[J];音乐大观;2012年01期

2 苑晶芳;;《达芬奇密码》小说与电影的比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3 付虹;;《达芬奇密码》与丹·布朗[J];英语自学;2006年05期

4 郑宏祥;;舞台[J];东方艺术;2010年17期

5 陈默;;罗斯林:最后一个密码筒[J];优品;2008年11期

6 ;天使与魔鬼[J];电影画刊(上半月刊);2009年05期

7 ;胶片PK吧[J];才智(才情斋);2006年06期

8 ;《达芬奇密码》姐妹篇《天使与恶魔》[J];上海采风;2005年08期

9 梁春竹;;隐蔽在大众文化下的寓言——评《达芬奇密码》[J];电影文学;2008年02期

10 任颂;王桂香;;从符号学角度看《达芬奇密码》中关于符号的误解[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慨;《达芬奇密码》现象[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王胡;反击《达芬奇密码》[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康慨;《达芬奇密码》两年“红旗”不倒[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练洪洋;谁来破解“达芬奇密码”[N];广州日报;2011年

5 关明;谁来破解“达芬奇密码”[N];工人日报;2011年

6 杨照 台湾作家;只要现成答案[N];南方周末;2010年

7 本报记者 皇甫世俊;龙永图心中的达芬奇密码[N];银川晚报;2013年

8 东莞制造业从业者 肖功俊;达芬奇密码:破解容易,防范很难[N];东莞日报;2011年

9 康慨;《达芬奇密码》剽窃案审结:都是赢家![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康慨;学习布朗好榜样 模仿密码没商量[N];中华读书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褚艳艳;认知符号学视阈下的《达芬奇密码》释读[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2 魏智男;《达芬奇密码》的人际意义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3 胡娇阳;从《达芬奇密码》看文化符号的叙事功能[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4 李璐;破解《达芬奇密码》成功之谜[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5 赵婷婷;《达·芬奇密码》的后现代主义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380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380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2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