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中的概念隐喻
本文关键词:《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中的概念隐喻
【摘要】: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哲学家约翰逊共同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在该书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理论,将隐喻研究扩展到了人的认知领域,使得隐喻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认识也突破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观点,亚里士多德主要将语言视为一种修辞手段,因此其对隐喻的研究也仅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概念隐喻理论却将隐喻视为人的认知工具,体现了人们利用具体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的认知过程。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上世纪80年代德国重要的后现代作家之一,其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以下简称为《香水》)一经发表便成为畅销小说,曾连续9年登上德国《明镜周刊》畅销书排行榜,这本小说也为聚斯金德赢得了世界声誉。该小说构思奇特,以抽象的“气味”为主题,讲述了嗅觉天才格雷诺耶的传奇故事,其为了制造世界上最好的香水,先后总共杀害了26名少女。本文主要分析聚斯金德对气味的描写,利用莱考夫与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对《香水》中的隐喻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通过分析小说中具体的隐喻表达总结出相应的概念隐喻(比如气味是液体、气味是道路、气味是带子、气味是容器、气味是音乐等),然后分析这些概念隐喻分别所属的概念隐喻类型,此外,还会分析这些概念隐喻产生的原因、特征及其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香水》中的隐喻表达,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概念隐喻在小说《香水》中是普遍存在的;第二,概念隐喻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它们是人们认知的重要工具,利用概念隐喻人们可以借助具体的概念比如“液体”、“道路”、“带子”、“容器”等来认识比较抽象的“气味”这一概念;第三,人的实践经验在理解概念隐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虽然这些概念隐喻都是关于“气味”的,但是每个概念隐喻都有其侧重点,当然它们之间也有重叠的内容,即有共性。
【关键词】:概念隐喻 气味 认知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16.07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摘要4-8
- 1. Einleitung8-15
- 1.1 Motivation8-9
- 1.2 Forschungsmethode und Zielsetzung9
- 1.3 Forschungsstand9-13
- 1.4 Konzept der vorliegenden Arbeit13-15
- 2. Klassifizierung der Metapherntheorien15-20
- 2.1 Vergleichstheorie15-16
- 2.2 Substitutionstheorie16
- 2.3 Interaktionstheorie16-18
- 2.4 Fazit18-20
- 3. Die konzeptuelle Metapherntheorie nach Lakoff und Johnson20-30
- 3.1 Grundidee der konzeptuellen Metapherntheorie nach Lakoff und Johnson20-21
- 3.2 Metaphorische Konzepte21-22
- 3.3 Projektion22-24
- 3.4 Die Typologie konzeptueller Metapher24-27
- 3.4.1 Orientierungsmetapher24-25
- 3.4.2 Ontologische Metapher25-26
- 3.4.3 Strukturmetapher26-27
- 3.5 Funktionen der konzeptuellen Metapher27-29
- 3.6 Fazit29-30
- 4. Analyse der Metaphern hinsichtlich des Geruchssinns im Roman Das Parfum30-62
- 4.1 Patrick Suskinds Biographie und sein Roman Das Parfum30-33
- 4.2 Konzeptuelle Metaphern im Roman Das Parfum33-60
- 4.2.1 GERUCH IST FLUSSIGKEIT33-38
- 4.2.2 GERUCH IST BEHALTER38-43
- 4.2.3 DUFT IST OBEN UND GESTANK IST UNTEN43-48
- 4.2.4 GERUCH IST WEG48-52
- 4.2.5 GERUCH IST MUSIK52-56
- 4.2.6 GERUCH IST BAND56-60
- 4.3 Fazit60-62
- 5. Schlussbemerkung62-63
- Literaturverzeichnis63-67
- Danksagung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屠金莉;苏立昌;;中医概念隐喻及其文化特征研究[J];语文学刊;2009年15期
2 王婷;;概念隐喻在诗歌语篇中的连贯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3年27期
3 谷化琳;概念隐喻及其引申[J];大学英语;1989年06期
4 李勇忠,李春华;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6期
5 陆全;利用概念隐喻提高对词语的理解[J];咸宁师专学报;2001年05期
6 黄祖江;谈汉语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陆全,贾启鸿;利用概念隐喻提高对词语的理解[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9 徐梦云;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动态投射模型初探:以“爱”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孔秋梅;隐喻——从修辞格隐喻到概念隐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雁翎;;从众参与者中的概念隐喻:MOREIS GOOD[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朱海燕;;Evaluating Temporal Metaphor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林佑益;基于认知心理语言的五行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谷浩荣;基于概念隐喻的中医藏象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丁月华;概念隐喻理解中的美感体验对科学概念理解的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嘉;论俄语中的概念隐喻[D];吉林大学;2011年
2 卢庆娇;汉语政治语篇的概念隐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王佳宁;大众传媒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组篇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吕新慧;广告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林娜;概念隐喻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渤海大学;2015年
6 曹玉姣;《水浒传》概念隐喻的俄译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张国权;英文商业广告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8 徐婷;Once More to the Lake中概念隐喻认知分析及其汉语译文的认知翻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杨海欧;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概念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雷文;概念隐喻视角下T.S.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非个性化”经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38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38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