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散文中生态伦理思想的诗性构建
发布时间:2017-09-12 19:18
本文关键词:爱默生散文中生态伦理思想的诗性构建
【摘要】:“人类应当给予自然伦理关怀”的生态伦理呐喊在新时期受到了各界广泛的响应。而早在19世纪,文学家爱默生就以散文的形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扩展和深入的探讨。全文分成四部分来研究爱默生是如何在散文中诗性地建构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在第一部分绪论中,结合爱默生的散文创作实践和生态伦理的发展路线,分别界定“散文”、“诗性”和“生态伦理”三个关键词,指出本论题是在“广义的散文”以及“自然—人—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概念基础上进行的爱默生散文诗性研究。第二部分从爱默生的生平经历入手,阐述了爱默生的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发端,指出基督教《圣经》、英国浪漫主义以及新兴自然科学分别从宗教的、文学的和科学的角度滋养了爱默生的生态伦理学思想,加深了他对自然、人、社会关系的诗性认识。第三部分系统地建构了爱默生散文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自然的物用价值、道德价值和艺术价值构成了土地伦理;倡导“自助”,重建个人精神上的道德秩序,是其精神伦理的核心;支持美国改革运动,体现了爱默生塑造独立民族文化精神的社会伦理理想。土地伦理、精神伦理和社会伦理三者的相互配合与运转,构成了爱默生散文中的“圆”形生态伦理体系,推动着现代生态伦理的发展。第四部分从文学意象和语言形式两方面,着重论证了爱默生对其生态伦理思想的诗性表达。首先,“眼睛”作为其散文的核心意象,是爱默生观察自然与人类道德的工具,也象征着万物共生融合以及“超灵”的存在,这使得爱默生上升到探求宇宙本源的哲学高度,与中国老子的“道”遥相辉映。其次,运用多重修辞手法和借用中国儒家语言形式所营造出的“陌生化”效果,给予读者强烈的审美享受,表现了爱默生包容并蓄的思想视阈以及敢于反传统反权威的人格魅力,映照出他对自我与社会共生共荣的的理想。爱默生的散文是思想性与诗性的完美融合。在散文中爱默生用诗性的自然滋养着万物苍生,以个人精神的独立与突破求得自我和社会理想的共生融合,他的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人类以诗性的、共生的态度探索自然、自我和社会出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爱默生 散文 生态伦理 诗性 共生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22
- 第一节 关键词解析10-17
- 一、散文10-11
- 二、诗性11-14
- 三、生态伦理14-17
- 第二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17-22
- 一、选题缘起17
- 二、研究现状17-22
- 第一章 爱默生生态伦理思想之发端22-34
- 第一节 爱默生的生平22-25
- 一、关注自然的一生22-24
- 二、关注美国社会变迁的一生24-25
- 第二节 爱默生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25-34
- 一、对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反叛25-28
- 二、英国浪漫主义传统的影响28-30
- 三、新兴自然科学的推动30-34
- 第二章 爱默生散文中的生态伦理思想34-52
- 第一节 土地伦理34-40
- 一、自然的物用价值35-36
- 二、自然的道德价值36-38
- 三、自然的艺术价值38-40
- 第二节 精神伦理40-46
- 一、“自助”的概念41-43
- 二、“自助”的精神伦理意蕴43-46
- 第三节 社会伦理46-52
- 一、自由与平等46-48
- 二、独立的民族精神48-52
- 第三章 共生融合:爱默生生态伦理思想的诗性表达52-68
- 第一节 诗性意象的哲学之思52-59
- 一、“眼睛”意象之本体论53-54
- 二、“眼睛”意象之象征论54-57
- 三、爱默生散文意象与老子“道”的共通性57-59
- 第二节 诗性语言下的人性跃动59-68
- 一、修辞法的多重运用59-63
- 二、对中国儒家语言形式的借鉴63-68
- 结语68-70
- 参考文献70-76
- 致谢76-78
- 附录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大事年表78-80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剑晖;论散文的诗性语言[J];江海学刊;2004年02期
2 赵慧珍,刘晓晖;从基督的二性看爱默生的超验主义[J];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玉玲;19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田园理想及其矛盾[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39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39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