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另两个》中爱丽丝被“误读”的无奈

发布时间:2017-09-13 01:07

  本文关键词:《另两个》中爱丽丝被“误读”的无奈


  更多相关文章: 伊迪丝·华顿 《另两个》 爱丽丝·韦森 误读


【摘要】:《另两个》是伊迪丝·华顿最优秀短篇之一。短篇中爱丽丝在文本内外均被误读。文本内,尽管爱丽丝并未改变,但在只懂男权话语和金融话语的丈夫的"误读"下,她的形象却经历了由美丽的"天使"到可鄙的"破鞋"这一转变过程,备受侮辱;文本外,丈夫的不可靠视角被部分评论家"合法化",因此,她遭遇了被冠以"无情"、"肤浅"、"工于心计"的"戏子"的悲惨命运。爱丽丝在文学作品中的边缘地位体现了当时女性"他者"地位和身份缺失这一生存状况。依据接受理论的"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分析爱丽丝被评论界进一步误读的原因,认为这一定程度上是男权思想层层积淀和内化的体现。
【作者单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伊迪丝·华顿 《另两个》 爱丽丝·韦森 误读
【基金】: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2014B00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KYH115615012)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美国著名作家伊迪丝·华顿(1862-1937)“从未销声匿迹”,却“多次被重新发现”[1]。她不是“简单的女性主义者”[2],拒绝简单定义,但作为女性主义先知,她是女性觉醒潮流的重要代表。短篇小说是“另一座她创作中的重镇”[3]ii,得到的关注却远远少于她的著名长篇[4]。其88个短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心;;21世纪以来西方伊迪斯·华顿研究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2期

2 杨金才,王丽明;老纽约社会的婚姻——论伊迪丝·华顿的纽约小说创作[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5期

3 孟昭毅;接受美学对比较文学的浸润[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珊珊;孙媛;;从“双性同体”角度评麦克白夫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吴娜;谁是玩偶——再读《玩偶之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杨雪云;;女性的网络表达模式及其社会学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戴媛;;撑起一片天空——《磨砺》之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刘昀;;徘徊在理智与情感间的女性主义者——从小说《爱玛》看奥斯丁的矛盾心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7 杨六荣;;走出房间意象的女性漂泊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赵静;;重返伊甸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与人性的复归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李娜;;“在路上:何处是归途?”——反思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左文娟;;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偏见描述和尴尬定位——由一位母亲致媒体的公开信引发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凌静;;潮汕女村官参政过程、特点和困难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方珏;;主奴关系与承认——论女性主义哲学的辩证方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李萍;;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纯菲;;女神与女从——中国文学女性伦理表现的两极性[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7 徐明宏;;夫妻同悦的理想与现实——论女性的性和家庭角色的转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庚;;电视剧中的性别符号体系解析[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张志华;张文;吴节;;产品的女性化隐喻设计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10 唐友东;;责任与愉悦——从《蝴蝶君》看东西方“性伦理”观差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9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沈敏;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追坤;杨必译本《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翻译表现及其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吕莹莹;论毛姆的自由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凤仪;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樊秀秀;译者的性别身份[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班晓宇;《时尚》杂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黄维;论《紫颜色》中同性爱的拯救力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郭小苗;《欢喜冤家》中的性伦理思想探微[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束明成;由一个乐句看“爱丽丝”[J];钢琴艺术;2002年10期

2 ;爱丽丝梦游仙境[J];音乐生活;2010年06期

3 阮世勤;;解读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一个成年女性自我探索的童话[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徐莹;;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儿童成长的自我认同[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5 高超美;;中西儿童文学比较研究——从爱丽丝到鲁西西[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5期

6 路利;;影视语言特点及《爱丽丝梦游仙境》配音翻译分析[J];电影文学;2012年17期

7 郑璐璐;;永恒的荒诞之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J];名作欣赏;2013年08期

8 成登忠;常京宏;;《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现实与艺术的共存性[J];电影文学;2013年20期

9 苗国新;;《爱丽丝梦游仙境》——无法复制的哥特魅影[J];小说评论;2013年S2期

10 鲍学谦;;童话所展示的……——从《爱丽丝梦游仙境》看个体主义[J];红豆;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爱丽丝·叶尔顿,69岁 有志者事竟成[A];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百年童话经典再掀高潮 立体版爱丽丝登陆中国[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张耀霖;《爱丽丝漫游仙境》:从童话到电影[N];文艺报;2010年

3 晨笛;时尚爱上爱丽丝[N];中国服饰报;2010年

4 邓伯勋;情绪太过是柄剑[N];大众卫生报;2003年

5 湘潭大学非洲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伟东;南非妈妈和中国爸爸的夺子之战[N];法制日报;2011年

6 苏宛;老旧的英雄成长传奇[N];文艺报;2010年

7 车兆和;中华文化的志愿传播者[N];文艺报;2000年

8 特约记者 苏贝仪;电影魅力蔓延时尚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9 庄眉舒;成长需要“爱丽丝”[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吴学安;不可逾越的“底线”[N];团结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奕;从儿童读者的角度解读爱丽丝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成长[D];内蒙古大学;2012年

2 陈明;论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对卡罗尔原作的续写和改编[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3 史画;爱丽丝的中国旅行[D];北京大学;2012年

4 胡晓昕;儿歌在《爱丽丝梦游仙境》和《镜中奇缘》中的功能[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郑璐璐;两部“爱丽丝”童话小说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D];天津理工大学;2014年

6 秦冬艳;《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认知诗学解读[D];宁夏大学;2013年

7 程庆;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从童话到蒂姆·伯顿同名电影的改编[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霞;从评价理论视角看《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儿童成长的自我认同[D];天津理工大学;2014年

9 王芳;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解读《爱丽丝梦游仙境》[D];南昌大学;2014年

10 刘运苓;论爱丽丝·沃克小说创作的后现代主义倾向[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40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40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4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