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兴与象征:新诗象喻理论对中西文学资源的整合

发布时间:2017-09-14 14:09

  本文关键词:兴与象征:新诗象喻理论对中西文学资源的整合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新诗 “兴” 象征 整合


【摘要】:新诗象喻理论是现代诗坛在对中国兴诗传统和西方象征诗学有机整合基础上形成的。在"取象"与"契合"、"隐"与"神秘"、"暗示"这些正向对应之处,他们找到了解决新诗直白有余、蕴藉不足的理论钥匙;而在"漫然成篇"与"注重人工"等中西诗学的矛盾之处,他们也探索了增强新诗艺术魅力的不同路径。这种对中国传统与外国诗学的"化合"原则及方法,不仅对新诗建设富有启迪意义,而且对整个新文学建设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中国新诗 “兴” 象征 整合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090461130);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编号20100359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6.2
【正文快照】: 众所周知,五四“文学革命”担负的是一种既要再造新文学、又要“创作”新国语的双重使命。正是这种特殊的使命,致使新文学作家关注的焦点往往并不在于“文学性”的强弱,而在于文白程度的高下,因此也造成了白话性有余而文学性不足的不平衡局面。这种不平衡的情况在诗歌领域体现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佳;;中道自然的渐行渐远——以皎然“至丽而自然”说为中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申东城;;论《唐诗品汇》的诗体正变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徐礼节,余恕诚;张王与元白新乐府创作关系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郭俊超;;谈阮大铖的戏曲创作观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5 陈珂;;试论代言体诗歌的产生和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6 袁晓薇;;《终南山》阐释现象与传统诗教观念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李晓黎;;欧阳修咏物诗的艺术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8 孙桂平;;传统学术视野中的“唐人选唐诗”[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相喜伟;张思佳;;论广告意境的审美特性及创设策略[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韩经太;陶文鹏;;中国诗学“意境”阐释的若干问题——与蒋寅先生再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太原;;九一八事变以后自由知识分子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以《独立评论》为例[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汪禄应;;中国语文革新视域中瞿秋白与胡适的比较研究[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六辑)[C];2012年

3 汪禄应;;胡适汉语现代化革新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兼与程巍先生商榷[A];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5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一南;晚唐齐梁体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杨晓东;明清民居与文人园林中花文化的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华;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爱花;杨希闵诗史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明全;鲍参军诗歌创获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伟;山人王稚登及其诗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振认;荆轲形象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洪军;陆机诗歌情感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红岩;孤蓬自振惊沙坐飞[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艳芳;皮日休吴地创作与吴文化关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李鹏;齐梁诗风嬗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金城;解构重释与整合重建——评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J];南方文坛;2001年03期

2 韩作荣;2000年的中国新诗[J];诗探索;2001年Z1期

3 孟泽;中国新诗理论国际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02年02期

4 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论20世纪中国新诗语言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5 周云鹏;十四行与二十世纪中国新诗[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6 肖南;20世纪中国新诗长短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年02期

7 鲍昌宝;20世纪中国新诗的都市话语分析[J];学术研究;2003年10期

8 孟显智;艰苦探索 锐意求新——评《中国新诗发展史》[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左敏,陈国恩;中国新诗知性品格的建构[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王珂;论英诗形体对中国新诗的影响及其在中国的文体变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子诚;;诗与历史——对《中国新诗总系》的讨论(摘要)[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吴思敬;;仰望天空与俯视大地——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一个侧面[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吴投文;;中国新诗之“新”与新诗文化建设[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张桃洲;;回望百年:忧患与希冀——“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5 李怡;;韩国东亚大学召开中国新诗“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6 张桃洲;;回望百年:忧思与希冀——“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7 崔勇;;新世纪,新诗歌——世纪初中国新诗走向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8 杨四平;;21世纪初中国新诗的知识谱系改造[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9 崔勇;;新世纪,新诗歌——世纪初中国新诗走向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10 周良沛;;辛笛其人其诗——《中国新诗库·辛笛卷》序言[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莹;中国新诗:在曲折中前行[N];文学报;2007年

2 记者 舒晋瑜;《中国新诗总系》编者首次披露编选幕后[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桑士达;中国新诗何去何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4 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N];文艺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邓凯 吴娜;1918—2000:看中国新诗怎样走来[N];光明日报;2013年

6 李长空;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N];文学报;2013年

7 吴思敬;刘福春和他的《中国新诗编年史》[N];中华读书报;2013年

8 古远清;对《中国新诗总系》的三点质疑[N];文学报;2011年

9 梁平;诗歌需勇担社会责任[N];文艺报;2006年

10 关海山;中国新诗太原论坛开坛[N];山西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立群;中国新诗与政治文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3 邓庆周;外国诗歌译介对中国新诗发生的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学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新诗危机及其所面临的艺术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卫涛;中国新诗观念和中国古诗观念的变异性关联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颖;星群出版社及其《诗创造》、《中国新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彦龙;论欧化对第一个十年中国新诗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0年

3 孙莉;论中国新诗的语言艺术[D];延边大学;2003年

4 雷斌;中国新诗合法性危机的语境渊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徐秀;中国新诗理论研究1927—1949[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6 付奎;(“五四”-1958年)中国新诗民歌化现象[D];兰州大学;2007年

7 熊辉;20世纪中国新诗大众化运动考察[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劲松;中国新诗的人文价值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红云;基督教文化精神在中国新诗中的诗性言说[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怡;文学全球化视野中庞德、艾略特与中国新诗意象的汇通[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50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50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b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