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文学接受论
本文关键词:弗洛伊德的文学接受论
【摘要】:弗洛伊德的文学接受论散见于他的文学艺术批评文章,其要点有三:"前期快乐"是原则,也是接受效果;对人物的"同情"基于"理解",而"理解"也成为接受者对高水平创作的心理吁求;"认同"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一种心理表现,也可作为作品价值判断的标准之一。在论述方式上,弗洛伊德对文学接受心理特征的分析总是与对文学创作技巧的探讨紧密相联。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弗洛伊德 文学接受 前期快乐 理解 认同
【分类号】:I109
【正文快照】: 人们在谈及“新批评派”的威姆塞特和比尔兹利合作的论文《感受谬见》(又译为《情感说的谬误》)(1948)时,向来把弗洛伊德和瑞恰兹、亚里士多德、温特斯等一起列为被批判对象。事实上文中并没有指名批判弗洛伊德,而只是在谈到情感时隐约涉及到精神分析学:“世间有群氓心理、精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前胜;;论魏晋药、酒、挽歌背后的悲剧精神[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马会超;;网络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影响研究述要[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王雪松;相明;;崇高与人类生存的价值——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崇高的本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张文刚;文艺鉴赏本质论──中国现代文艺鉴赏理论述评之一[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赵晓红;;论阅读疗法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阴影的作用机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3期
6 连晓霞;;杜涯的乡村写作——兼论杜涯的挽歌情调和死亡意识[J];当代文坛;2011年06期
7 叶旦捷;;同样的母题,不尽相同的主题——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聊斋志异》[J];东方论坛;2011年03期
8 周林妹;;论张炜小说中的和谐[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9 李良;;医学体验与中国文学现代叙事[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10 徐杰舜,叶舒宪;人类学与文学的互动──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十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唐建军;;电视剧的心理疗慰功能[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2 黄鸣奋;;以医喻文刍议[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国文论的情与体[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岩;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邹欣星;民间:从想象到消费[D];苏州大学;2011年
3 桑海波;一兵双刃:音乐与文学之比较及基本关系定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5 徐忠明;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6 包胜利;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李兵;易卜生心理现实主义剧作研究[D];中央戏剧学院;2005年
8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10 黄轶;苏曼殊文学论[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天时;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接骨师之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述晓;论大江和莫言的故乡想象与艺术超越[D];江南大学;2010年
3 徐艳秋;寻求生命的完整: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的女性主义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法婷;困境·突围·超越[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闫玲;守望家园—论迟子建小说创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卓;从创伤理论分析《五号屠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程娟珍;论泰戈尔“心灵表现说”的诗学观[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8 欧蕙芳;论医学对契诃夫小说创作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9 梁红伟;审美救赎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丽姣;苏轼涉梦诗词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洪刚;论网络文学接受主体特征[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窦可阳;;“象思维”与文学接受理论[J];华夏文化论坛;2006年00期
3 张荣翼;;文学接受的多重维度[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徐峰;;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文学的真实[J];文学教育(上);2007年10期
5 窦可阳;孙凯宇;;“象思维”与文学接受理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6 张奎志;;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家族相似”[J];江海学刊;2010年03期
7 左刚;;文学接受的心理结构分析[J];价值工程;2011年14期
8 贺仲明;;对新文学接受的本土化思考——兼论文学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J];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9 陈长利;刘欣;;“实用说”下的文学接受、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张智虎;;文学接受中的二度创造[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桂华;;辽海讲坛第三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学接受[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2 吴慧颖;;毛泽东的文学接受理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传清;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系统梳理和阐释[N];文艺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长利;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雅琴;论想象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D];浙江大学;2007年
2 杨丹;论计算机技术对文学接受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许攀利;二十世纪以来《荀子》文学接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梁飞斐;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接受现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窦可阳;李白诗对《庄子》文学接受论稿[D];吉林大学;2006年
6 吴姗姗;商业时代的文学接受和批评分裂[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7 于娟;论文学接受中的诗性对话[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年
8 梁冬梅;文学接受领域里的“时代宠儿”[D];吉林大学;2006年
9 李杨;网络视域下的文学接受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10 娜日娅;儒学对元代蒙古族作家汉文创作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58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58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