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布兰顿意义理论关照下的纳博科夫《绝望》的叙事技巧

发布时间:2017-09-16 12:12

  本文关键词:布兰顿意义理论关照下的纳博科夫《绝望》的叙事技巧


  更多相关文章: 《绝望》 叙事手法 规范语用学 推论主义 道义数据累积


【摘要】: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20世纪著名的俄裔美国作家。他在小说《绝望》中,同时为读者呈现了两个意义相反的故事,引起了广泛好评。但在纳氏的所有作品中,《绝望》是被研究相对较少的一部。本文借助当代语言哲学家罗伯特·布兰顿的意义理论,剖析小说的双层叙事机制,并探讨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文本意义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纳博科夫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交代了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绝望》研究的现状,并简明阐述了全文论述中所采用的相关语言哲学理论。第二章着重揭示小说中的主人公兼叙述者赫尔曼叙事的不可靠性。在与读者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赫尔曼打破了“规范态度”这一规则的要求,他对“艺术”和“犯罪”等词语的定义也与客观的语义规范相违背。因而,他和读者之间的语言实践并不能顺利进行。第三章讨论在小说中,隐藏在表层叙事之下的深层叙事如何在文本中同时呈现,并逐渐颠覆表层叙事。在《绝望》一书中,赫尔曼本人的陈述是表层叙事,而其他人对他的一言一行所作出的反应则是深层叙事。这两个故事能在文本中并行不悖,是因为语句之间存在着“推论关系”。当一个人做出断言时,他承诺的并不仅仅是这一个断言,而是也承诺了作为这一断言的推论后果的断言,并停止承诺与这一断言的内容不相容的断言。同时,读者在语言实践中也扮演着“道义积分者”的角色。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找到越来越多的证据来支持深层叙事,而不是赫尔曼口中的表层叙事。表层叙事被不断解构,而深层叙事则最终被接受为故事的“真相”。第四章分析了《绝望》中的疑问文本。所谓的“疑问文本”是指文学作品中不合逻辑、自相矛盾的表述,通常很难理解。在阅读这些疑问文本时,读者通过关注语句整体的意义,发现赫尔曼话语中的隐含信息。同时,通过解剖说话者的对话目的发现,《绝望》中频繁出现的“谎言对话”实际上是赫尔曼为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第五章则是论文的总结部分。通过高明的叙事手法,纳博科夫在《绝望》中同时呈现了两个故事。一是叙述者兼主人公赫尔曼创作“完美艺术作品”的故事,二是透过赫尔曼的一言一行,读者所发现的恶棍兼疯子的主人公杀人骗保的故事。这种双层叙事手法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意义迷宫。罗伯特·布兰顿的意义理论为读者如何一步步走出迷宫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文学语用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绝望》 叙事手法 规范语用学 推论主义 道义数据累积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26
  • 1.1 Vladimir Nabokov and His Despair12-15
  • 1.1.1 Vladimir Nabokov and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12-13
  • 1.1.2 An Introduction to Despair13-15
  • 1.2 Literature Review15-19
  • 1.2.1 Literature Review in China15-17
  • 1.2.2 Literature Review Abroad17-19
  • 1.3 Theoretical Perspective19-22
  • 1.3.1 Robert Brandom’s Theory of Meaning19-21
  • 1.3.2 Related Terms in This Thesis21-22
  • 1.4 The Significance and Layout of This Thesis22-26
  • Chapter Two LINGUISTIC PRACTICE AND NORMATIVE ATTITUDEIN DESPAIR26-38
  • 2.1 Unreliable Narrator: Hermann’s Violation of Normative Attitude27-30
  • 2.1.1 Discrepancies Between Hermann’s Actions and Words28-29
  • 2.1.2 Inconsistence Between Hermann’s Statements29-30
  • 2.2 Sober Reader: the Objectivity of Semantic Norms30-34
  • 2.2.1 Art, Crime and Deception31-33
  • 2.2.2 Art, Inspiration and Hallucination33-34
  • 2.3 The Linguistic Practice Between Reader and Narrator34-38
  • 2.3.1 Hermann’s Normative Status35-36
  • 2.3.2 Readers’Assessments of Hermann’s Statements36-38
  • Chapter Three DISCURSIVE COMMITMENT AND DEONTICSCOREKEEPING IN DESPAIR38-52
  • 3.1 Scorekeeping of Hermann’s Narration: from Doubt to Denying38-42
  • 3.1.1 Objections to Hermann’s“Good Memory”39-40
  • 3.1.2 Disproof of Hermann’s“Accurate Observation”40-41
  • 3.1.3 Evidence of Hermann’s Paranoia41-42
  • 3.2 Scorekeeping of the Underlying Story: from Obscurity to Clarity42-46
  • 3.2.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mann and Lydia43-44
  • 3.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ydia and Ardalion44-46
  • 3.3 Entitlements and Commitments: Two Stories Told in Despair46-52
  • 3.3.1 The Artist Hermann’s Story47-49
  • 3.3.2 The Murderer Hermann’s Story49-52
  • Chapter Four THE INTERROGATIVE TEXT IN DESPAIR52-64
  • 4.1 Ambiguous Descriptions in Despair53-57
  • 4.1.1 The Illogical Descriptions of Scenes53-55
  • 4.1.2 The Contradictory Descriptions of Characters55-57
  • 4.2 Untruthful Conversations in Despair57-64
  • 4.2.1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Hermann and Ardalion58-60
  • 4.2.2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Hermann and Orlovius60-61
  • 4.2.3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Hermann and Felix61-64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64-68
  • Works Cited68-72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袁文平;;纳博科夫小说的现代性[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2 蒙柱环;;论纳博科夫《绝望》的两个“相像性”及其真实意图[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马红旗;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游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丰云;;拆解虚构——论纳博科夫的元小说创作[J];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01期

5 龚丽平;;纳氏叙事文本的虚构性和不确定性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马红旗;;逃离·守卫·绝望——纳博科夫三部早期作品主人公的身份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婷;纳博科夫英语小说的后现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文霞;“俄罗斯性”与“非俄罗斯性”[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倩;对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小说的叙事学分析[D];江南大学;2012年

2 朱东丽;论纳博科夫小说中的侦探文学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春芳;现实与虚幻的角逐:对纳博科夫作品的叙事学解读[D];兰州大学;2012年

4 李娟;《绝望》叙事策略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62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62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3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