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伤与侨批记忆
本文关键词:文化创伤与侨批记忆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创伤 文化记忆 侨批 侨批记忆 创伤叙事
【摘要】:西方学术界主要把文化创伤理论运用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反思,中国学术界也开始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反右运动和文革的反思,但将文化创伤理论与侨批记忆进行互相阐释还是一种新的尝试。文化记忆是保存经验与知识的储存器,而侨批档案正是一种具有意味的民间"文化形式",也是保存侨民生存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储存器"。侨批所记载的并非仅仅是侨民个人的记忆,而是整个中国移民群体的创伤记忆。因此,直面侨民历史,反思文化创伤,是我们当前华侨研究和文化研究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
【作者单位】: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文化创伤 文化记忆 侨批 侨批记忆 创伤叙事
【基金】: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化记忆视角下的潮汕侨批文书研究”(项目编号:14YJC850002)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引言“批一封,银两元,叫妻刻苦勿愁烦。仔儿着支持,教伊勿赌钱,田园克苦做,猪仔哩着饲。待到积有钱,猛猛归家来团圆。”这是一首流行于民间关于侨批的歌谣,里面甚至还掺杂了不少潮汕方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批”是我国东南沿海区域方言对“信”的称呼,“侨批”则是自清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陶东风;;文化创伤与见证文学[J];当代文坛;2011年05期
2 吴二持;;侨批文化内涵刍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反讽叙事、反差修辞与见证影像[J];当代电影;2013年11期
2 李长中;杜红梅;;“慢”的文化与“慢”的文学——以许辉的小说集《人种》为中心的考察[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3 张宪冰;刘仲丽;张萌;;儿童权利观的合理意蕴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4 李玫瑾;;犯罪防控视角的犯罪心理识别[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年01期
5 沈雪平;;浅析盗窃行为——以犯罪心理学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4年11期
6 张翼;;20世纪上半期中国散文诗的审美现代性发现与建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李军;;精神分析视域下古典小说中梦的阐释——以唐传奇为中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8 罗耀慧;;《夺命黑天鹅》中“白”与“黑”的绝美演绎[J];电影文学;2014年06期
9 高静;赵闯;靳海川;;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4年03期
10 赵海燕;;论创作动机与文学的治疗功能——“发愤著书”说的文学心理学释义[J];长城;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文放;;青年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判[A];东方丛刊(2000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三辑)[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跃育;心理动力系统与心理学的目的论原则[D];吉林大学;2012年
2 朱有志;经济道德层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裴;隋、唐、五代道教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李珉;明清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刘起林;中国知青作家论[D];复旦大学;2003年
6 周建华;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7 郭磊;救赎之道:T.S.艾略特诗歌中的创伤主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8 王丽丽;走出创伤的阴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王一波;电影中的暴力:形式与功能[D];南开大学;2013年
10 王雪皎;边缘的力量[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朝刚;创伤体验与沈从文小说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波;艺术欣赏中的审美偏差[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萌;论业务过失犯罪[D];郑州大学;2001年
4 朱道卫;见微知著 殊途同归[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桂娥;喧哗世界中的无声呐喊[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丽;“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杨晓瑜;论弗洛伊德的文学思想[D];郑州大学;2002年
8 刘雪玲;非理性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9 郭敏;论施蛰存的精神分析小说[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朱世文;论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D];广西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冀豫;;背负杀人的自责[J];炎黄春秋;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德明;多元文化杂交时代的民族文化记忆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3期
2 冯亚琳;;记忆的构建与选择——交际记忆与文化记忆张力场中的格拉斯小说[J];外国文学;2008年01期
3 张琼;;虚构比事实更真切:多克托罗《进军》中的文化记忆重组[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8年02期
4 闫丽莎;;文化记忆的丧失与恢复——从《百种隐秘感官》看民族文化记忆[J];青年文学家;2012年03期
5 王晓平;;论日本古代的“诗经现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张峰,赵静;“百衲被”与民族文化记忆——艾丽思·沃克短篇小说《日用家当》的文化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5期
7 宁一中;;比切家族与美国文化记忆[J];外国文学;2010年04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平原;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欣;“不朽者”作为记忆中的形象及其指向的价值意义[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韩霓;俄罗斯文化记忆视角下的彼得大帝[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24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924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