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鲍德温之儿童观对《圣经》的借鉴与超越
本文关键词:论鲍德温之儿童观对《圣经》的借鉴与超越
更多相关文章: 詹姆斯·鲍德温 《圣经》 儿童观 影响的焦虑 生命哲学
【摘要】:鲍德温的儿童观是其文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向与叙事模式均昭示出与基督教《圣经》的浓厚血缘关系。这种明显的"互文性"实质上是传承与超越的并置,很大程度上暗合了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理论。鲍德温创造性地拓展了《圣经》儿童的神性内涵,将其指向宗教伦理所不容的"淫乱",以"异教徒"姿态宣告了其宗教立场的世俗化。鲍氏儿童观既有根深蒂固的神学基础,更不乏深刻的哲学思辨,其人文关怀彰显出挑战流俗陈规、张扬边缘人性的"另类"道德家气度。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詹姆斯·鲍德温 《圣经》 儿童观 影响的焦虑 生命哲学
【分类号】:I712.06
【正文快照】: 当代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文学传统与创新之间的“互文性”表明文坛新人之作充其量是对前辈成果的创造性“变形”,由此导致新人极尽颠覆解构之能事以求脱颖而出,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强化“前人的某些次要的、不突出的特点”,旨在造成“这种风格是我首创的,前人反而似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岩;;男性气质[J];外国文学;2014年04期
2 隋红升;;自我的恪守与流俗的抗拒——论《达荷美人》中男性气概的真实性原则[J];山东外语教学;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民;《威尼斯商人》与莎士比亚的商业观——兼及谭霈生先生对《威》剧的论述[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吴杰文;;从基督教的原罪观试论《向苍天呼吁》中的罪感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3 王海明;观察和实验:伦理学的证实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杨卫军;;马克思感性的自然概念及当代启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王代月;;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共同体人论的理论关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刘贵华;西方高等教育哲学的困境与大学学术“生态合理性”的确证[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7 刘清平;论爱人如己的宗教团体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宣兆凯;;“与公众对话”:公众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调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征汉年;;正当:权利的伦理维度[J];长白学刊;2009年01期
10 王结发;;信仰多元化与社会共同理想[J];长白学刊;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刘贵华;;对大学学术合理性的追问——从“知识本位”、“关系本位”到“生态本位”的确证[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晨;;上帝教与太平天国的兴衰——以萧朝贵神化历程为中心的考察[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韩逸畴;;宗教与法律——自由源与流的探戈[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法与宗教的历史变迁[C];2010年
5 马腾;;基督教“圣爱”与墨家“兼爱”——“爱”与“正义”关系理论的类型学考察[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法与宗教的历史变迁[C];2010年
6 马庆;;对“正当优先于善”的分析[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程静;中西创世纪神话对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罗辉;西欧中世纪教会婚姻法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晋运锋;当代功利主义正义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孔扬;《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世界观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莹莹;论毛姆的自由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金;墨家的宗教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陈阔;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死亡意识及其现代意义[D];江南大学;2010年
4 唐洁;流浪方舟[D];江南大学;2010年
5 张倩倩;罗尔斯“正义稳定性”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刘兴;罗尔斯正义理论的论证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施志杨;政治笼罩下的宗教纷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贾志峰;十字架与樟脑[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张壮;传媒责任论[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10 孙琳;现代都市人生活状态的美学反思[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土生子札记》中的民权意识的体现[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吴冰;詹姆士·鲍德温[J];外国文学;1985年06期
3 彼得·普雷斯科特;盛菁;;“土生子”鲍德温的困境[J];文化译丛;1989年01期
4 李鸿雁;;圣徒的觉醒——鲍德温的戏剧《阿门角》主题浅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李鸿雁;;为詹姆斯·鲍德温辩护——解读埃尔德里奇·克利弗的《冰上灵魂》[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3期
6 俞睿;;从“上帝”之爱到“人间”之爱——论鲍德温作品中的宗教观[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李鸿雁;蒋冰清;;传承与超越——试论詹姆斯·鲍德温与黑人抗议传统[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宓芬芳;张璇;;从“否认”到“接受”——论詹姆斯·鲍德温的同性恋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9 宓芬芳;谭惠娟;;没有宗教的宗教——论詹姆斯·鲍德温对宗教的解构与回归[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李鸿雁;;解读詹姆斯·鲍德温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圣经》原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立平;告诉你另一个美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子敏;论詹姆士·鲍德温在《另一个国度》中对种族和性取向的重构现象[D];厦门大学;2007年
2 宓芬芳;黑人宗教、性神话、音乐[D];浙江大学;2008年
3 李鸿雁;论《另一个国家》中的跨种族性关系[D];湘潭大学;2006年
4 李丽程;教堂之外:论詹姆斯·鲍德温小说中的世俗化倾向[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5 衡学民;试析詹姆士·鲍德温小说《向苍天呼唤》中主人公约翰的成长历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6 彭秀峰;为孤独者的呐喊[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宋昕;不仅仅是黑人:伟大的超越[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34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934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