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生门》《竹林中》《河童》看芥川龙之介的怀疑主义
本文关键词:从《罗生门》《竹林中》《河童》看芥川龙之介的怀疑主义
更多相关文章: 芥川龙之介 人性的怀疑 真实的怀疑 信仰的怀疑
【摘要】:芥川龙之介(1892-1927)作为日本大正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著名小说家,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与夏目漱石、森欧外二人一同被称为日本20世纪早期三大文学巨匠。然而,这位耀眼的文学大师却在1927年服用安眠药,结束了自己年仅35岁的年轻生命。在其11年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共发表了140多篇短篇小说、随笔、散文、诗歌等。这些作品成为他留给读者最宝贵的财富,也使他成为大正文坛上最为夺目的明星。其短篇小说取材广泛、立意深远、语言朴素,构思巧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者产生了巨大影响。为纪念芥川对日本文学的贡献,1935年,在其挚友菊池宽的倡议下,设立了日本当代文学最高奖“芥川奖”。芥川逝世后,日本国内外对芥川及其作品的研究热情日益高涨。作家研究多集中于其独特的身世经历与爱情纠葛,作品研究则多集中于短篇小说,如最具代表性的《罗生门》、《鼻》、《蜘蛛之丝》、《地狱变》、《竹林中》、《河童》等。对芥川作品艺术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地狱变》和《戏作三昧》中艺术至上主义的讨论;二是关于《罗生门》和《鼻》中所反映的利己主义与善恶观的讨论;第三类研究以《西方的人》和《续西方的人》等作品为对象,着重分析芥川对于西方基督教的认知态度极其转变过程,第四类研究则分析了芥川眼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近年来,一些学者试图探讨《竹林中》中的怀疑主义思想。这些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无论从研究人数、规模还是研究深度上均尚未发展成熟,鲜有见解深刻而足具影响力的成果发表。本文将分别从芥川龙之介早、中、晚期的代表作中选取《罗生门》、《竹林中》和《河童》三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阐述芥川作品中对人性、真实及信仰的怀疑。同时,本文也试图厘清并分析三种怀疑之间的关联,即对人性的怀疑导致对真实的怀疑,对真实怀疑又加剧了对人性的怀疑,对人性和真实的怀疑最终发酵成为对信仰的怀疑。芥川的怀疑主义并非在某个时间点或某个事件中偶然形成,而是长期发酵孕育的结果。三种怀疑主义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并随着芥川不断丰富的人生体验与生命感悟不断深化、纠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正因为如此,这三篇作品也从客观上反映了芥川特有的心理递进式的人生感悟。本文主要由“序言”、“先行研究与问题提出”、“罗生门中对人性的怀疑”、“竹林中对真实的怀疑”、“河童中对信仰的怀疑”以及“结语”六部分组成。“先行研究和问题提出”总结了国内外对芥川本人、芥川作品、芥川思想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学术价值,简述了芥川与怀疑主义的关系,概述了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于芥川作品未来研究的展望。《罗生门》“对人性的怀疑”一章,通过文本分析,阐述了芥川对于人性本质的深刻怀疑。在他眼中,普通人在利己主义驱使之下,当面临善与恶、生与死、正义与非正义的抉择时,在面临要“道德、良知”还是要“生存、活命”这样的伦理拷问时,人性会突破各种界限发生质变。《竹林中》“对真实的怀疑”一章:通过作品分析,阐述作者深藏于心的对于事实真相的怀疑。小说中对于同一事件,不同事件的当事人出于各自不同的心理、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对事件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描述。所以在芥川看来,个人利己主义言行终将导致真相的不可求。《河童》“对信仰的怀疑”一章:通过作品解读,阐述了作者对于现实日本社会的不满以及对于宗教发自内心的怀疑、进而全面否定的态度。狂人所虚构的河童国中,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等方面充满着荒诞与光怪陆离。这一系列描写都映射出现实中日本社会的滑稽、畸形、丑恶与黑暗。尤其是河童国中奉行的集基督教、佛教、回教、拜火教于一体的“生活教”,其混乱和虚伪正是作者对现实宗教的感悟。在这一章中,本文还试图结合芥川对于人性的怀疑与对真实的怀疑,来分析他信仰怀疑产生的内在原因。“结语”部分阐明芥川的怀疑主义源于他眼中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使得人与人之间为了某种利益而互相猜忌、怀疑。在某些特定情况和特定时刻,这种不信任感会发展成对人性和客观事实的怀疑,最终走向对信仰的怀疑。芥川的怀疑思想是受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随着他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逐渐形成、深化、发酵确立的。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人性的怀疑 真实的怀疑 信仰的怀疑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313.074
【目录】:
- 摘要3-5
- 要旨5-10
- 第一章 はじめに10-12
- 第二章 先行研究と问题提出12-18
- 2.1 芥川文学の先行研究12-14
- 2.1.1 芥川龙之介に关する研究12
- 2.1.2 芥川作品に关する研究12-14
- 2.2 芥川龙之介と怀疑主义14-17
- 2.2.1 怀疑主义について14-16
- 2.2.2 芥川と怀疑主义16-17
- 2.3 问题提出と今後展望17-18
- 第三章 『罗生门』の「人间性への怀疑」18-27
- 3.1 『罗生门』の创作背景18-21
- 3.1.1 『罗生门』とは18
- 3.1.2 『罗生门』の创作社会背景18-19
- 3.1.3 『罗生门』の创作个人背景19-21
- 3.2 『罗生门」の「人间性への怀疑」21-27
- 第四章 『薮の中」の「现实への怀疑」27-35
- 4.1 『薮の中』の创作背景27-30
- 4.1.1 『薮の中」とは27
- 4.1.2 『薮の中』の创作社会背景27-28
- 4.1.3 『薮の中』の创作个人背景28-30
- 4.2 芥川の「现实への怀疑」30-35
- 第五章 『河童」の「信仰への怀疑」35-39
- 5.1 『河童』の创作背景35-36
- 5.1.1 『河童』とは35
- 5.1.2 『河童』の创作社会背景35-36
- 5.1.3 『河童』の创作个人背景36
- 5.2 芥川の「信仰への怀疑」36-39
- 第六章 终わりに39-40
- 参考文献40-42
- 後付42-43
- 谢辞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日中;;芥川龙之介在华译介版本考录:1930-1949[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刘振生;;“写黄昏世界之寂寞,叹不毛人生之虚空”——读芥川龙之介《老年》[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3 王鹏;;民国时期芥川龙之介研究反思[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4 刘海洋;;解析芥川龙之介《橘子》——论质朴之美[J];群文天地;2011年22期
5 元金香;;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看利己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04期
6 李雁南;无法破解的谜案——解读芥川龙之介的短篇《树丛之中》[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陈叶斐;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的叙述学研究[J];日本研究;2003年04期
8 秦刚;现代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译介与接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02期
9 张文宏;《桔子》中芥川龙之介的“明”与“暗”[J];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0 李秀卿;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淼;那个时代、那个中国[N];光明日报;2007年
2 陈应年;芥川龙之介作品的中国译本[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施康强;1921,,芥川龙之介的中国[N];东方早报;2008年
4 林少华;芥川龙之介:“恍惚的不安”[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汤祯兆;《平成猿蟹合战图》中的“猿蟹”隐喻[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6 董炳月;日本人游记中的近代中国[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洁;论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旅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于天yN;芥川龙之介文本中的中国情结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山东大学;2006年
4 木村泰枝;西方·日本·中国—日本人的“上海梦想”[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杰;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达博;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与中国情结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琳琳;论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及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车才良;从《齿轮》看芥川龙之介晚年的心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孙延永;关于芥川龙之介的不安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8年
6 左银林;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的艺术表现[D];云南大学;2010年
7 周倩;芥川龙之介の『偷盗』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郭林秀;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婷;芥川龙之介小说的艺术特征探微[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孟雪;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教思想[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80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980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