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鸡耐热性的评价与调节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0 10:06

  本文关键词:鸡耐热性的评价与调节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课题以爱拔益加(Arbor Acres,AA)肉鸡和济宁百日鸡为试验材料,一方面测定直肠温度、血液生化指标与热致死时间的相关性,建立家禽热耐性活体评价技术;另一方面挑选热耐力高、低两组鸡群,考察它们对于热环境的行为和生理反应差异,阐明家禽热耐性的调节机制。研究一包括两个试验,试验1选取16日龄AA肉鸡30只,置于33±0.5oC(相对湿度为50%)条件下饲养,分别在0、6、12和24小时量取直肠温度,并在0、24小时采血,分析血常规和其它生理生化指标。以0小时为基准,计算其余各时间点的温度和血液参数变化。然后,把鸡舍温度提高到36±1oC,将鸡群热致死,记录每只鸡的热存活时间。试验2选取42日龄AA肉鸡30只,置于36±1oC条件下饲养,分别在0和6小时量取直肠温度,采血。然后,把鸡舍温度降至25±0.5oC,观察鸡群在24小时内的存活和死亡情况。结果,试验1发现,AA肉鸡在36oC条件下的热存活时间与在33oC条件下24小时的白细胞总数(R2=-0.45)、淋巴细胞数(R2=-0.44)、红细胞压积(R2=-0.45)变化成显著负相关(P0.05)。试验2表明,在36±1oC条件下饲养6小时,死亡鸡群的直肠温度(P0.01)、血液尿酸含量(P=0.04)和淋巴细胞比率变化(P0.01)显著高于存活鸡群,血糖浓度(P=0.04)、中间细胞比率(P=0.01)和粒细胞比率变化(P=0.01)显著低于存活鸡群。研究二包括两个试验,试验1选取74日龄济宁百日鸡30只,置于33±0.5oC(相对湿度为50%)条件下饲养,分别在0、6、12和24小时量取直肠温度,并在0、24小时采血,分析血常规和其它生理生化指标。以0小时为基准,计算其余各时间点的温度和血液参数变化。然后,把鸡舍温度提高到40±1oC,将鸡群热致死,记录每只鸡的热存活时间。试验2选取84日龄济宁百日鸡30只,置于40±1oC条件下饲养,分别在0和6小时量取直肠温度,采血。然后,把鸡舍温度降至25±0.5oC,观察鸡群在24小时内的存活和死亡情况。结果,试验1发现,鸡群在40oC条件下的热存活时间与在33oC条件下6(R2=0.39)、12(R2=0.40)小时的直肠温度变化和24小时的血液粒细胞比率变化(R2=0.41)成显著正相关(P0.05),与血红细胞平均体积变化成显著负相关(R2=-0.48;P0.01)。试验2表明,在40±1oC条件下饲养6小时,死亡鸡群的直肠温度和血液粒细胞比率变化分别高于和低于存活鸡群(P0.01)。研究三选取28周龄济宁百日鸡40只,单笼单饲,每天置于35±1oC(相对湿度为50%)条件下热暴露6小时(10:00-16:00),连续处理两周。根据生产性能并结合研究一、二筛选确定的热耐性相关指标(直肠温度、血液粒细胞比例变化),将鸡群分为热敏感和热敏感两组,比较它们的行为和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结果显示,热敏感鸡群的饮水频率显著高于(P0.01)热敏感鸡群。在内脏组织,热敏感鸡群热休克蛋白70(HSP70;心脏、肾脏)、90(HSP90;肺脏、肾脏)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P0.01)热敏感鸡群。这与热休克因子2(HSF2;肾脏,P=0.049)、热休克因子3(HSF3;肾脏,P=0.01)、热休克因子4(HSF2;心脏,P=0.046,肾脏,P0.01)的mRNA表达变化一致,而与HSF1(心脏,P0.01)相反。在下丘脑,热敏感鸡群瞬时感受器电位2(TRPV2)、3(TRPV3)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热敏感鸡群(TRPV2,P0.01;TRPV3,P=0.02)。以上研究表明,鸡在轻度热应激条件下的直肠温度(6-12小时)、血液粒细胞比例变化(8-24小时)与其在重度热应激条件下的存活时间相关,可用作评价家禽耐热性的简易指标。鸡的耐热性与饮水行为有关,下丘脑瞬时感受器电位(TRP)离子通道蛋白参与其中,可通过HSPs、HSFs等应激反应因子得到反映。
【关键词】:热敏感 直肠温度 行为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31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4-7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1 前言12-20
  • 1.1 热应激降低鸡生产性能,现有防控策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2-14
  • 1.1.1 热应激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12-13
  • 1.1.2 热应激现有防控策略13-14
  • 1.2 耐热性的获得是解决鸡热应激问题的有效途径14-15
  • 1.2.1 早期热习服14-15
  • 1.2.2 遗传选择15
  • 1.3 科学问题:鸡耐热性的活体评价指标与调节机制是什么?15-18
  • 1.4 研究思路18-20
  • 2 材料与方法20-27
  • 2.1 试验动物20
  • 2.2 主要仪器20
  • 2.3 主要试剂20
  • 2.4 试验设计20-22
  • 2.4.1 研究一AA肉鸡耐热性的活体评价20-21
  • 2.4.2 研究二济宁百日鸡耐热性的活体评价21
  • 2.4.3 研究三鸡耐热性的行为与分子调节机制21-22
  • 2.5 测定指标与方法22
  • 2.5.1 生产性能22
  • 2.5.2 直肠温度22
  • 2.5.3 血常规22
  • 2.5.4 血液生化参数22
  • 2.5.5 行为表达22
  • 2.5.6 基因表达22
  • 2.6 基因定量22-26
  • 2.6.1 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23-24
  • 2.6.2 标准曲线及计算24-26
  • 2.7 数据分析26-27
  • 3 结果与分析27-44
  • 3.1 研究一AA肉鸡耐热性的活体评价27-33
  • 3.1.1 试验 1 AA肉鸡热致死时间与直肠温度、血液生化参数的相关性研究27-28
  • 3.1.2 试验2热存活与热死亡AA肉鸡直肠温度、血液生化参数分析28-33
  • 3.2 济宁百日鸡耐热性的活体评价33-39
  • 3.2.1 试验1济宁百日鸡热致死时间与直肠温度、血液生化参数的相关性研究33-34
  • 3.2.2 试验2热存活与热死亡济宁百日鸡直肠温度、血液生化参数分析34-39
  • 3.3 鸡耐热性的行为与分子调节机制39-44
  • 3.3.1 直肠温度39
  • 3.3.2 行为表达39-41
  • 3.3.3 基因表达41-44
  • 4 讨论44-50
  • 4.1 鸡耐热性的活体评价44-47
  • 4.1.1 环境温度对直肠温度的影响44
  • 4.1.2 环境温度对血液生化参数的影响44-47
  • 4.2 鸡耐热性的调节机制47-50
  • 4.2.1 鸡耐热性的行为调节机制47-48
  • 4.2.2 鸡耐热性的分子调节机制48-50
  • 5 总体结论50-51
  • 6 课题创新与研究展望51-52
  • 6.1 课题创新51
  • 6.2 研究展望51-52
  • 参考文献52-60
  • 致谢60-61
  • 附录 RNA提取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富贵,赵桂英,陈金山,赵淑兰;水貂、貉皮肤温度与直肠温度的比较分析[J];毛皮动物饲养;1992年01期

2 刘忠琛,张翠华;夏季养猪巧防暑[J];四川畜禽;1997年06期

3 姚勤;;温热环境与奶牛的生理调节特性[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4 于学成;陈青山;丁云龙;;引发病猪发热的诸多因素及其诊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年10期

5 穆玉云,李如治,黄昌澍;乳牛耐热性指标的检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勤;安代志;颜培实;;温热环境与奶牛的生理调节特性[A];第十届全国家畜环境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灵南;鸡耐热性的评价与调节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鸡耐热性的评价与调节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6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96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a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