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理解科学的多层分析 ——以“血型说”发现史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14 13:59
无论是在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血液都是人类从古到今重要的研究对象,其对人类了解生命和自身的奥秘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对血液信息的探索历程中,“血型说”的发现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科学探索。“血型说”的发现史不仅是与之相关的种种具体医学成就之累积史,也是医学科学和各种社会因素相融的发展史。在这些社会因素当中,公众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公众对于新晋科学信息及其价值的认知、态度和关注点等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科学的发展。全文从两条线索解读“血型说”发现史中与血液相关的医学科学和公众的特殊关系:一是对“血型说”发现史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线性梳理以理解具体医学科学发展的社会性,二是对“血型说”发现史过程中的公众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联系和挖掘,以理解科学是如何融入公众的。本文顺应线索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梳理“血型说”发现史为重点分析公众在“血型说”发现史中对血液的认识、态度和心理,分别从认知、传播、接受和扩展四个维度去解读,旨在构建从传统到现代式的公众理解科学的大厦;文章的第二部分则是着重探讨“血型说”发现史带来的思考——如何促进公众参与科学,即对于公众较为敏感和陌生的科学发现,科学需要思考应该如...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1.3.3 研究难点
第二章 公众理解科学的四层解读
2.1 认知早期公众功能的挖掘
2.1.1 血液认知初期的误读引发医学专家的勇敢实践
2.1.2 早期输血活动将公众引入医学实验
2.2 传播阶段公众的双重价值取向
2.2.1 社会价值取向
2.2.2 个人价值取向
2.3“血型说”接受过程中公众理性缺失原因分析
2.3.1 公众角色模糊带来的排异权缺失
2.3.2 传播路径贫乏引起的资源型缺失
2.4“血型说”大众化带来的延伸思考
2.4.1 发现者的综合条件
2.4.2 成熟化的科学组织
2.4.3 媒体的信息敏感度
第三章“血型说”发现史带来的思考——如何促进公众参与科学
3.1 科学认识本质返还公众地位
3.2 科学传播渠道增进公众参与
3.3 双向传播方式提升公众延续性探讨的可能
3.4 顺应民情民意的科学传播
3.4.1 实用化
3.4.2 无障碍化
3.4.3 价值内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亟待打破医学藩篱——无输血医疗能否替代传统输血[J]. 潘家义,李莎. 医学与哲学(B). 2016(07)
[2]血型的研究进展[J]. 何著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54)
[3]知识与价值的博弈——公众质疑转基因的社会学与心理学因素分析[J]. 贾鹤鹏,范敬群.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6(02)
[4]科学传播的重要阶段:公众参与[J]. 李大光. 民主与科学. 2016(01)
[5]媒体的变迁与文体的嬗变[J]. 尹德刚.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6]科学传播的科学——科学传播研究的新阶段[J]. 贾鹤鹏,刘立,王大鹏,任安波. 科学学研究. 2015(03)
[7]欧洲科学传播概况及发展趋势[J]. 尹霖,胡俊平,赵立新,陈玲. 科协论坛. 2014(12)
[8]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普App与科学传播[J]. 袁洁. 科技传播. 2014(20)
[9]血型从何而来[J]. Carl Zimmer,刘霞. 大众科学. 2014(10)
[10]医疗科技:输血史话——医学输血科技的演进与血型发现[J]. 曹秋巧. 现代养生. 2014(03)
博士论文
[1]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受众研究[D]. 黄时进.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血液捐献法律制度研究[D]. 唐超.广西大学 2012
[2]血型与人格关系的研究[D]. 张仁伟.华东师范大学 2003
[3]巴斯德的科学贡献、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D]. 徐莉莉.广西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436297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1.3.3 研究难点
第二章 公众理解科学的四层解读
2.1 认知早期公众功能的挖掘
2.1.1 血液认知初期的误读引发医学专家的勇敢实践
2.1.2 早期输血活动将公众引入医学实验
2.2 传播阶段公众的双重价值取向
2.2.1 社会价值取向
2.2.2 个人价值取向
2.3“血型说”接受过程中公众理性缺失原因分析
2.3.1 公众角色模糊带来的排异权缺失
2.3.2 传播路径贫乏引起的资源型缺失
2.4“血型说”大众化带来的延伸思考
2.4.1 发现者的综合条件
2.4.2 成熟化的科学组织
2.4.3 媒体的信息敏感度
第三章“血型说”发现史带来的思考——如何促进公众参与科学
3.1 科学认识本质返还公众地位
3.2 科学传播渠道增进公众参与
3.3 双向传播方式提升公众延续性探讨的可能
3.4 顺应民情民意的科学传播
3.4.1 实用化
3.4.2 无障碍化
3.4.3 价值内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亟待打破医学藩篱——无输血医疗能否替代传统输血[J]. 潘家义,李莎. 医学与哲学(B). 2016(07)
[2]血型的研究进展[J]. 何著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54)
[3]知识与价值的博弈——公众质疑转基因的社会学与心理学因素分析[J]. 贾鹤鹏,范敬群.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6(02)
[4]科学传播的重要阶段:公众参与[J]. 李大光. 民主与科学. 2016(01)
[5]媒体的变迁与文体的嬗变[J]. 尹德刚.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6]科学传播的科学——科学传播研究的新阶段[J]. 贾鹤鹏,刘立,王大鹏,任安波. 科学学研究. 2015(03)
[7]欧洲科学传播概况及发展趋势[J]. 尹霖,胡俊平,赵立新,陈玲. 科协论坛. 2014(12)
[8]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普App与科学传播[J]. 袁洁. 科技传播. 2014(20)
[9]血型从何而来[J]. Carl Zimmer,刘霞. 大众科学. 2014(10)
[10]医疗科技:输血史话——医学输血科技的演进与血型发现[J]. 曹秋巧. 现代养生. 2014(03)
博士论文
[1]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受众研究[D]. 黄时进.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血液捐献法律制度研究[D]. 唐超.广西大学 2012
[2]血型与人格关系的研究[D]. 张仁伟.华东师范大学 2003
[3]巴斯德的科学贡献、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D]. 徐莉莉.广西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436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3436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