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息静坐养生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7 06:03
调息静坐是中华传统养生的重要方法,历来为儒、道、佛、医所广为应用,且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风格特征,各派的经验总结与理论阐释也异彩纷呈,并由此积累了大量的著述文献,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 本课题从文献调查入手,充分应用文献学、历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在查阅500多种调息静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儒、道、佛、医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与著述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宏观地勾勒了儒、道、佛、医调息静坐的历史脉络,总结了各家的特点与价值。同时,还对各家调息静坐的重要著述进行了介绍。本论文即为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章,调息静坐的内涵研究。本章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对调息静坐的词义系统进行了简要训诂,并就其内涵作了概要阐释。 第二章,儒家调息静坐。本章首先根据《周易》、《孟子》、《荀子》等书的材料,对先秦孔、孟等儒家的调息静坐观念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儒家调息静坐的久远渊源。接着对宋代理学家的调息静坐史实进行了钓沉,具体分析了周敦颐、程颢及程颐的调息静坐主张,并重点就道南一派、尤其是朱熹的调息静坐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同时,还对陆九渊心学的...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调息静坐的内涵研究
第一节 调息静坐的词义分析
一、调息析义
二、静坐析义
第二节 调息静坐的内涵
一、调息的内涵
二、静坐的内涵
第二章 儒家调息静坐
第一节 儒家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
一、先秦儒家的调息静坐观念
二、宋代儒家调息静坐的倡导
三、明代儒家调息静坐的盛行
第二节 儒家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一、儒家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二、儒家调息静坐主要著作
(一) 《静坐要诀》
(二) 《儒家内圣心法》
第三节 儒家调息静坐特点与价值
一、存心养性,变化气质
二、体证天理,下手工夫
三、日常修持,事上磨炼
四、摄养卫生,增强体质
五、阐释理论,深化认知
六、探索生命,体验神秘
第三章 道家调息静坐
第一节 道家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
一、先秦道家与调息静坐
二、魏晋道教与调息静坐
三、唐宋道教与调息静坐
四、明清道教与调息静坐
第二节 道家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一、道家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二、道家调息静坐主要著作
(一) 《坐忘论》
(二) 《静功问答》
(三) 《静坐修道和长生不老》
第三节 道家调息静坐特点与价值
一、修真炼性,长生久视
二、众术合修,相辅相成
三、文献众多,经验丰富
四、胎息初阶,内丹筑基
第四章 佛家调息静坐
第一节 佛家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
一、佛家调息静坐简述
二、佛家早期的调息静坐
三、天台宗止观修持功夫
第二节 佛家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一、佛家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二、佛家调息静坐主要著作
(一)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二)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
(三) 《静坐法精义》
第三节 佛家调息静坐特点与价值
一、明心见性,即身是佛
二、安般守意,最早开示
三、止观双修,三谛圆融
四、蒲团青莲,持戒苦修
第五章 中医调息静坐
第一节 中医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
一、秦汉医学与调息静坐
二、隋唐医学与调息静坐
三、宋元医学与调息静坐
四、明清医学与调息静坐
(一) 调息静坐理论
(二) 调息静坐应用
第二节 中医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一、中医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二、中医调息静坐主要著作
(一) 《心医集》
(二) 《寿世青编》
(三) 《勿药元诠》
(四) 《无为静坐法》
第三节 中医调息静坐特点与价值
一、调心和性,养生保健
二、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三、理论改造,为我所用
四、注重实践,广泛运用
第六章 近现代调息静坐
第一节 近现代调息静坐的传承演变
一、近代日本调息静坐的影响
二、现代调息静坐的演变
第二节 近现代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一、近现代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二、近代汉泽日本调息静坐著作
(一) 《冈田氏静坐法》
(二) 《身心调和法》
(三) 《心身锻炼法》
(四) 《静坐三年》
比较与结论
一、四家调息静坐比较分析
(一) 四家调息静坐共同之处
(二) 四家调息静坐不同之处
二、调息静坐养生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息静坐养生研究文献综述
一、气功与调息静坐养生研究
二、调息静坐养生文献研究
三、名家调息静坐养生研究
四、调息静坐养生实验研究
五、调息静坐临床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85237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调息静坐的内涵研究
第一节 调息静坐的词义分析
一、调息析义
二、静坐析义
第二节 调息静坐的内涵
一、调息的内涵
二、静坐的内涵
第二章 儒家调息静坐
第一节 儒家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
一、先秦儒家的调息静坐观念
二、宋代儒家调息静坐的倡导
三、明代儒家调息静坐的盛行
第二节 儒家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一、儒家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二、儒家调息静坐主要著作
(一) 《静坐要诀》
(二) 《儒家内圣心法》
第三节 儒家调息静坐特点与价值
一、存心养性,变化气质
二、体证天理,下手工夫
三、日常修持,事上磨炼
四、摄养卫生,增强体质
五、阐释理论,深化认知
六、探索生命,体验神秘
第三章 道家调息静坐
第一节 道家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
一、先秦道家与调息静坐
二、魏晋道教与调息静坐
三、唐宋道教与调息静坐
四、明清道教与调息静坐
第二节 道家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一、道家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二、道家调息静坐主要著作
(一) 《坐忘论》
(二) 《静功问答》
(三) 《静坐修道和长生不老》
第三节 道家调息静坐特点与价值
一、修真炼性,长生久视
二、众术合修,相辅相成
三、文献众多,经验丰富
四、胎息初阶,内丹筑基
第四章 佛家调息静坐
第一节 佛家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
一、佛家调息静坐简述
二、佛家早期的调息静坐
三、天台宗止观修持功夫
第二节 佛家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一、佛家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二、佛家调息静坐主要著作
(一)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二)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
(三) 《静坐法精义》
第三节 佛家调息静坐特点与价值
一、明心见性,即身是佛
二、安般守意,最早开示
三、止观双修,三谛圆融
四、蒲团青莲,持戒苦修
第五章 中医调息静坐
第一节 中医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
一、秦汉医学与调息静坐
二、隋唐医学与调息静坐
三、宋元医学与调息静坐
四、明清医学与调息静坐
(一) 调息静坐理论
(二) 调息静坐应用
第二节 中医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一、中医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二、中医调息静坐主要著作
(一) 《心医集》
(二) 《寿世青编》
(三) 《勿药元诠》
(四) 《无为静坐法》
第三节 中医调息静坐特点与价值
一、调心和性,养生保健
二、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三、理论改造,为我所用
四、注重实践,广泛运用
第六章 近现代调息静坐
第一节 近现代调息静坐的传承演变
一、近代日本调息静坐的影响
二、现代调息静坐的演变
第二节 近现代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一、近现代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二、近代汉泽日本调息静坐著作
(一) 《冈田氏静坐法》
(二) 《身心调和法》
(三) 《心身锻炼法》
(四) 《静坐三年》
比较与结论
一、四家调息静坐比较分析
(一) 四家调息静坐共同之处
(二) 四家调息静坐不同之处
二、调息静坐养生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息静坐养生研究文献综述
一、气功与调息静坐养生研究
二、调息静坐养生文献研究
三、名家调息静坐养生研究
四、调息静坐养生实验研究
五、调息静坐临床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852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3785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