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南开大学哲学院导师介绍:王南湜

发布时间:2016-09-29 10:20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路之检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姓名王南湜

南开大学哲学院导师介绍:王南湜

 

  职称教授

  职务

  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

  研究领域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政治哲学

  学术兼职教育部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

  电子邮件NSWang@eyou.com

  个人资料

  王南湜,陕西凤翔人,生于1953年7月。1976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从事过一段时间技术工作后,改修哲学,1986年于中央党校理论部获哲学硕士学位,1989年于南开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会常务理事。1998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宝钢教育奖。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

  硕士生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比较研究专题

  博士生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读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主要著述: 一、专著:

  1.人类活动论导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2.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3.社会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4.复调文化时代的来临,(合著,第1作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5.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合著,第2作者),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

  6.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合著,第2作者),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7. 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合著,第1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译著:

  1.马克思主义与哲学(柯尔施著),重庆出版社1989年。

  2.知识与想象的起源(布朗劳斯基著),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

  三、论文:

  1.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三重意蕴,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2.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路之检视,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3期。

  3.社会哲学何以可能,学海,200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7期。

  4.哲学的分化:公域哲学与私域哲学,江海学刊,200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4期。

  5.社会哲学研究什么,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6.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意义的对话何以可能,学术月刊,2001年第8期。

  7.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什么,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

  8.重思人文精神,福建论坛,2001年第5期。

  9.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重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层中国化,南开学报,2002年第1期。

  10.重思国家与经济的关系,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11.走向现代实践哲学的理路,开放时代,2001年第3期。

  12.新的全球秩序何以可能,河北学刊,2002年第4期。

  13.论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趋同与价值多元,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4.范式转换:从本体论、认识论到人类学,南开学报,2000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2期。

  15.交往概念与哲学思维范式的转换,求是学刊,2000年第3期。

  16.重建人类学思维范式,哲学动态,2000年第7期。

  17.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8.重建亲切的精神家园,求是学刊,1999年第6期。

  19.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现状论评,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9期。

  20.社会哲学的视野与意义,(合写),南开学报,1999年第5期。

  21.启蒙及其超越,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22.论哲学思维的三种范式,江海学刊,1999年第5期。

  23.论辩证法的三种形态,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5期。

  24.社会哲学的观念,(合写),哲学动态,1998年第9期。

  25.探索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有效方式,学术界,1998年第4期。

  26.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5期。

  27.哲学应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合写),南开学报,1997年第3期。

  28.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三个维度,江海学刊,1997年第3期。

  29.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统一的层级分离性,人文杂志,1997年第3期。

  30.外王而内圣是否更为可行,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31.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之命运,求是学刊,1996年第1期。

  3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期发展与批判传统的复兴,学术月刊,1995年第10期。

  33.论转型社会的道德价值疏离化趋势,求索,1995年第5期。

  34.历史合力论新探,南开学报,1995年第3期。

  35.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代价问题,(合写),求是,1994年第23期。

  36.传统文化超前论——一种虚妄的文化回应模式,学术交流,1994年第4期。

  37.探求公平与效率的具体关系,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

  38.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运作方式,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39.21世纪中国哲学精神展望,求是学刊,1994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7期。

  40.论价值是人类存在规律的实现,人文杂志,1994年第4期。

  41.文化的新生与社会发展,(合写),光明日报,1993年10月4日。

  42.论自然必然性、历史必然性与人的活动,江海学刊,1993年第1期。

  43.现代唯物主义: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之统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

  44.现实的个人: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汇合点,求索,1993年第2期。

  45.主体性问题的理论根由及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46.论交往与社会结构,江汉论坛,1993年第7期。

  47.科学进步、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天府新论,1993年第1期。

  48.世界历史进程的第三阶段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49.社会可否被视为主体,哲学动态,1992年第12期。

  50.论文化观念变革的意义,(合写),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51.论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52.论交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理论中的独特作用,人文杂志,1992年第4期。

  53.简论人类精神生活,求是学刊,1992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2年第9期。

  54.交往与主客体关系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哲学研究,1992年第4期。

  55.融合不能作为矛盾的一种解决方式吗,争鸣,1991年第5期。

  56.马克思唯物主义基本含义探析,南开学报,1990年第1期。

  57.物质实践一元论,江海学刊,1989年第1期。

  58.中西辩证法的区别与融合,晋阳学刊,1988年第2期。

  59.论人的感性活动原则,哲学研究,1988年第8期。

  60.认识过程的“四层次”“三阶段”说,争鸣,1985年第3期。

  61.本体论的三种形态与马克思的本体论,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

  62.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新型的日常生活,(合写),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4期。

  63.认识论的文化视野,人文杂志,1996年第6期。

  64. 走向真实的主体,长白论丛,1996年第4期。

  65.日常生活视野中的现代化图景,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66.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的疏离,天府新论,1995年第6期。

  67.中西辩证法的一种综合,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92年第4期。

  68.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理念,南开教育论丛,1999年第3期

  69.实践观的变迁与哲学的实践转向,吉林大学学报, 2002年第6期; 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

  70.文化“精神还乡”的意蕴,(合写),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6期。

  71.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科学教育的意义,求是学刊,1997年第4期。

  72. 交往方式的革命——互联网的社会后果,(合写),学术研究,2003年第5期。

  73. 实践、艺术与自由,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

  74. 作为实践智慧的辩证法,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

  75. 一种个别性的实践哲学,(合写),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76. 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现代哲学2004年第1期; 新华文摘,2004年第17期。

  77. 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看科学的发展观,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

  78. 论中西哲学对话的四种范式,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7期。

  79. 实践哲学视野中的辩证法问题,光明日报,2004年8月31日。

  80. 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合写),吉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81. 形而上学的遗产与实践哲学的发展路向,(合写),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4期。

  82. 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矛盾论》,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83. 辩证法与实践智慧,哲学动态2005年第4期。

  84.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与异化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85. 历史唯物主义再理解,(合写),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

  86. 论实践作为哲学概念的理论意蕴,(合写),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

  87. 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再思考,浙江学刊,2005年第6期。

  88.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内在张力,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期。
  获奖情况: 《交往与主客体关系的社会历史规定性》(论文)1993年获天津市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奖青年佳作奖;

  《人类活动论导引》(专著)1996年获天津市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现代唯物主义导引》(专著,第二作者)1999年获天津市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专著)2002年获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社会哲学》(哲学理论创新之一种)2002年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4年获天津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

  1997年获天津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二获奖人(《调整学科方向,提高博士生培养水平》);

  1996年获天津市总工会授予的“八五”立功奖章;

  1998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2年获宝钢教育奖。

  参与项目: 天津市八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社会交往理论研究”(已完成);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市场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已完成);

  天津市九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趋势之研究”(已完成);

  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项目“社会公正问题研究”(已接近完成);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层中国化问题研究”(已完成);

  国家十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之研究”(进行中)。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路之检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6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26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3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