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先秦儒士德性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18 18:32
  先秦儒士作为急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士”之一系,他们的最大特点即是将“仁”的内涵注入西周“礼仪”之中,由重视礼的形式向重视礼的德性内涵转变,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并希望通过以德化人达到德治天下的理想。 先秦儒士提出“仁”的思想,主张道尊于势,强调以德治国,家国同构,走的是一条“内圣外王”之道。他们强调个人道德修为,并将积极入世治国平天下作为一生的使命和责任。他们有德而无势,重群体轻个人,重义理轻科学的矛盾人格势必造成他们当时悲苦的命运,同时也正基于此成就了他们在后世的巨大影响。 先秦儒士德性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这就是人性论、认识论和天人观。首先,先秦儒士认为人性可为。他们无论认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都不是现实的人性,现实人性在于后天塑造。因此,他们对人性的讨论其目的在于为人性善寻找可能的依据而已。其次,德性的实现在己不在人,即为仁由己。先秦儒士认为“仁”之发端在人心之内即“亲亲之情”,“仁”之阻塞亦在人心之内即人本能之欲,故“仁”的实现在于对自我的超越,故为仁由己。再次,“天人合一”是其德性的终极目标。孔孟认为人性自天性出,但由于受后天的影响使人自隔于天,故必须通过后天修养最终与天合...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儒士的形成
    (二)先秦儒士以“仁义之道”为己任
    (三)先秦儒士的社会角色与功能
    (四)先秦儒士的德性人格
    (五)先秦儒家士人的悲剧人生
引言
一、 先秦儒士与德性
    (一) 儒士概述
        1、 士与儒士
        2、 先秦儒士的人格和命运
        3、 先秦儒士的历史影响
    (二) 德性概述
        1、 “直心为德”与“德者,得也”
        2、 “生之谓性”与“明心见性”
        3、 “德”在“性”中
二、 先秦儒士德性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 人性可为——德性之如何可能
    (二) 为仁由己——德性之怎样实现
    (三) 天人合一——德性之终极目标
三、 先秦儒士德性思想内涵的逐层展开
    (一) 成人之士的德性——亲仁
        1、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2、 “主忠信,泛爱众”
    (二) 君子之士的德性——近仁
        1、 “君子义以为上”
        2、 “知者利仁”
        3、 “君子尚勇”
    (三) 圣贤之士的德性——成仁
        1、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2、 “尽性以赞天地之化育”
        3、 “从容中道,圣人也”
四、 先秦儒士的德性修养方法
    (一) “尊德性”——形成基本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二) “道问学”——提升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
    (三) 重践履——践行道德信念,磨砺道德意志
    (四) “自省”、“慎独”——进行德性反思,提升德性境界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879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79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1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