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体系
本文关键词: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体系
【摘要】:高职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师资队伍建设,现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体系,与对高职院校师资各项素质的需求并不能完全匹配。笔者以现行职称评定体系为视角,通过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并对几个相关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作者单位】: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师 职称评定体系
【分类号】:G715.1
【正文快照】: 教师职称评定,是对教师专业技术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的有效引导。它一方面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能对教师队伍的稳定和良好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是鼓励、引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09年)》根据高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筱贞;;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简论[J];职业时空;2008年03期
2 李焦明;;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政策导向探讨[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周刚;;高职院校设立实训教师职称系列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07年12期
4 冯萍;;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市场;2008年14期
5 蔡秀勇;;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刘建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1年14期
7 李卫平,余宁;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5年02期
8 荆象源;李旭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J];中国市场;2006年39期
9 何卫妹;;浅谈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张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桂娟;;基于ISO9000标准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2 肖川;;设立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特区构想——以海峡两岸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为主要特色和途径[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年
3 宋士福;;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新思考[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李晓军;黄克孝;;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马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 徐亮;王江平;;区域经济结构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开发[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郭贺彬;衣芳;;谈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郑丽君;;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制度研究[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董义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探析[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10 孙连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机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天津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英;不再让学历决定一切[N];中国人事报;2005年
2 记者 张茧邋通讯员 童志宏 刘彦妮;5所高职院校接受“省检”[N];湖南日报;2008年
3 李海英;省高招专科、高职院校录取线公布[N];沈阳日报;2008年
4 记者 赖红英;广东公开招聘高职院校特聘教授[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彦;打造高职院校排头兵[N];黑龙江日报;2009年
6 记者 张宝敏;人才培养不达标 学校招生要减少[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张志坚;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促进海南高职院校内涵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查结联;新成立六所高职院校招生[N];安徽日报;2004年
9 何学坤 刘淑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以人为本[N];中国贸易报;2005年
10 记者 罗霞;省交职学院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N];云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缃绮;企业集团与集团高职院校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侯长林;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西南大学;2011年
3 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宇轩;高职院校的融资结构与办学效率[D];山东大学;2010年
5 邓宏宝;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大学;2010年
7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倪筱琴;林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张宇;基于利益主体选择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拥华;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管理特色的创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尹国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傅龙华;走向完整的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罗荣丰;湖南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咏梅;高等职业院校品牌塑造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卫振中;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7 王嘉禄;山西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8 张小军;江苏省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孔德文;高职院校德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任铁争;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目标构建与实现途径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78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ichenpingshen/gaoxiaojiaoshizhichenpingding/1078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