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职称评审 > 教师职称 >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3 17:24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 职称 评聘制


【摘要】:职称制度作为高校激励机制的重要方式,历经几十年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以及用人机制的变化,职称制度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通过对职称制度发展的追溯和我国9个省市教授职称评审制度的研究,提出构建我国职称评价体系的思路和建议。
【作者单位】: 天津体育学院;
【分类号】:G647.2
【正文快照】: 教师职称制度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与关键,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从1956年《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条例》到1986年《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以来,高校职称制度已历时25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军;;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瓶颈及基本思路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1期

2 任再稳;胡宗英;;对我国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困境的反思[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钰莹;顾建民;;同行学术评议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2 曹雯雯;朱乐红;;美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及其评价[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刘玉燕;;浅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和聘任制度改革[J];科技资讯;2007年2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慧;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2 缪榕楠;大学教师任用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滕光生;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人员晋升正高级技术职务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红;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玉芝;长沙南方职业学院教师激励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张纪洪;沈北大学城教师资源共享的机制与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4 张怡真;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刘聃;高校教师激励的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曹雯雯;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7 莫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师资管理改革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8 杨丽丽;美国著名大学教师聘任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王熙东;高校教师管理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杜海林;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国梁,杨炳君;建立与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用人制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张云洁;政策与体制保障是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推动力[J];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03期

3 王英英;教师职务聘任制的管理思路[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2期

4 刘亚荣,唐亚阳,胡平,秦勇,黄宗明;我国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的制度解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5 赵永乐;王慧;;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模式的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婉斐,苏克辉;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困境与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2年06期

2 ;中国职称评审制度向何处去?[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0年10期

3 曹诗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亟待改革[J];人才开发;2005年12期

4 张颐雯;;肯定与期待——“中国职称评审制度向何处去”讨论综述[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0年12期

5 黄丹梅;;试论取消职称评审的现实弊端[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徐美华;;中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变迁[J];航海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7 张荔;;试论高校职称评审工作改进的途径[J];价值工程;2010年22期

8 刘军奎;;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社会学思考[J];前沿;2011年05期

9 袁祖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亟待改革[J];高教探索;2000年01期

10 韩明;;从职称评审看高校“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引智促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A];纪念邓小平《利用国外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重要谈话二十周年征文集[C];2003年

2 邱锦涛;陈柱科;;山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创建优质教师培训基地的思考[A];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C];2009年

3 李德韩;;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大计[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4 葛邕;赵勋糜;;当前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存在问题与应对探讨[A];第九届广西生理科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姚凤祯;刘鹏;邵成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6 冯林医;;浅谈民办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7 陈东生;甘应进;;新建大学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8 王欣;李玉莲;邢世辉;;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使用[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李永健;余小三;李征南;;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思考[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10 管培俊;;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昌万 王鸣琦;人才强校给陕西高校带来新变化[N];陕西日报;2007年

2 龙驰;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N];钦州日报;2011年

3 记者 刘长松 孔祥福 通讯员 黄海 敖四;“211”模式引全国关注[N];湖北日报;2010年

4 记者 万建辉;研究生高校就业通道变窄[N];长江日报;2008年

5 徐宝成;切实做好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N];甘肃日报;2007年

6 徐敏;教师队伍“一湖活水”[N];解放日报;2004年

7 通讯员 杨峻峰 张雪;公主岭师范“四招”走活全盘棋[N];四平日报;2009年

8 陈慧岩;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N];长治日报;2010年

9 ;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育能力[N];新清华;2005年

10 牡丹江师范学院 董芸;以人为本 建设高校教师队伍[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媛媛;基于标准课程的教师专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田光;教学私有信息化解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孔春辉;以师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袁燕华;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陈鸿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王爱敏;我国公立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9 张勇军;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四清;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芸;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2 吴卫丰;基于激励理论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3 沈雪梅;激励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徐威威;EA学院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吴娴;研究型大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王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解决路径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闫振华;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教师队伍的建设[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李树民;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年

9 刘好香;高校“两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田播;高等学校教师职称改革工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49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ichenpingshen/gaoxiaojiaoshizhichenpingding/1249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1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