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赏识教育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3 06:02

  本文关键词:赏识教育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出处:《信阳师范学院》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赏识教育 初中生 英语课堂教学


【摘要】:201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基础英语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这一举措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突出体现课程改革对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课程改革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在学习方式上,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教师要创设有意义的语境,为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创造条件。外语教育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变到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习外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地背诵和记忆的经历。它是一个积极主动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初中英语课堂依然是传统的知识传授的过程。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与主动性,不少教师沿袭传统填鸭式的刻板的教学模式,师生的课堂目的局限在应对考试。部分学生为了反抗权威而站到了教师的对立面。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本研究尝试把赏识教育引入课堂。赏识教育放大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尊重学生的差异,激励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赏识教育要求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的进步,用赞美的语言肯定学生的每一次善行。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在赏识教育的调查与应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赏识教育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现状。调研对象是mI河中学的20名英语教师和320名学生。其次,基于调研的现状,本研究试着把赏识教育融入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以mI河中学八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历时一个学期。研究过程中对情感因素进行实验前后的两次问卷调查分析。这里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自信心和师生的关系。通过SPSS对实验前和实验后的两次成绩进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赏识教育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兴趣、动机、自信心方面等等。它对师生关系也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学生的英语成绩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由于本实验样本小,周期短,赏识教育在其他年级和地区是否适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Abstract]:In 2011, the outline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promulg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ade clear the goal and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reform of basic English education curriculum. Sex.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curriculum reform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development. Curriculum reform continues to adhere to the student-oriented educational thinking, facing all students, paying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way of learn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emphasize that teachers should create meaningful context.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no longer a dull experience of reciting and memorizing. It is an active and continuous process to improve language use ability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It is found that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is still a traditional process of knowledge imparting. Students generally lack self-confidence and initiative, and many teachers follow the traditional cramming stereotype teaching mode. The classroom purpos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limited to coping with examinations. Some students stand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eachers in order to resist authority. In order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troduce appreciation education into the classroom. Appreciation education puts the advantages and strength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respects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become a better self. Appreciation education requires teachers to look at each student's progress with an appreciative view, and to affirm each student's good deeds with praise language. Appreciation education is a scientific educational idea. I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vestig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ppreciation educ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s adopted. First of all.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of appreciation education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The subjects of the survey are 20 English teachers and 320 students in the Mi River Middle School. Secondly,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surve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tegrate appreciation education into the specific classroom teaching links. The experiment lasted for one semester.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the affective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two questionnair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affective factors here mainly include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fidence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results of SPSS data analysi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show that appreciation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interest, motivation, self-confidence and so on, it can improve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bviously.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ents' English scores have been improved to a certain extent. Because of the small sample, the period is short. Whether appreciation education is applicable in other grades and regions remains to be further studied.
【学位授予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卫刚;;敢问路在何方?——用赏识教育构建和谐课堂[J];艺术教育;2009年12期

2 单朝阳;;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1年12期

3 张现伟;;浅谈语文课实施赏识教育与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5期

4 邵军;;我国关于赏识教育的理论研究概述[J];青春岁月;2013年21期

5 王蓓;;对赏识教育的理性解读与常见误区[J];黑龙江史志;2013年21期

6 吕振杰;;赏识教育之我见[J];文学教育(上);2014年03期

7 李伟英;;英语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运用[J];英语教师;2008年09期

8 郑友轩;;赏识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误区[J];教育艺术;2009年09期

9 袁权;;体育教师的赏识教育[J];神州;2012年26期

10 张红;;赏识教育的策略[J];青春岁月;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锐宁;叶們;;重审“赏识教育”[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敏;;浅谈赏识教育及误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3 李刚锋;;沟通与赏识教育——班主住工作的有效手段[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徐风兰;;赏识教育让他找到自信[A];2013河北省班主任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李志堂;;赏识教育让孩子在喜悦中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6 郑晓霞;迟国华;;赏识教育促青二小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7 朱建涛;;用赏识教育去开启孩子美好的心灵[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C];2013年

8 许明文;;实施赏识教育 践行科学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3)[C];2013年

9 吕秀英;;浅谈“赏识教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年

10 杨煦;;让赏识教育成为孩子进步的阶梯[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川川;赏识教育成就优秀学生[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彩丽;赏识教育千万别过头[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3 徐秀芳;赏识教育塑造学生的心灵[N];莱芜日报;2009年

4 孙晶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陶泉学区申家沟小学;浅谈赏识教育的作用及实施[N];今日信息报;2009年

5 志丹县职教中心 张玉宝;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赏识教育[N];延安日报;2011年

6 扈国营 唐云晓;赏识教育不应排斥适度的批评[N];东营日报;2005年

7 李树国;让赏识教育走进每个家庭[N];广安日报;2005年

8 马兰;“赏识教育”不能“包治百病”[N];工人日报;2004年

9 记者 周润健;赏识教育,,对孩子多“竖大拇指”[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10 记者 高玲;赏识教育推广势头加强[N];常德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蓝志东;心理学视野下关于教师赏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翠萍;赏识教育的理论与实施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牛海彬;赏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邹惠芬;小学生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敏;高中中等生赏识教育方法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5 高祝华;当代中职生赏识教育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6 窦昕;赏识教育在农村初中英语教育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凡华;赏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8 范建红;赏识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5年

9 林亚莉;赏识教育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年

10 孙学谦;赏识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72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1372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7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