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新媒体时代的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2 15:58

  本文选题:新媒体 切入点:高中生 出处:《河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传统教育模式如何有效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冲击,如何实现传统教育模式的适应性转换与发展,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些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关于新媒体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关于新媒体技术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带来机遇与挑战的研究成果极为少见。现实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理清了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归纳出新媒体的基本特征:传播主体的平民化、信息主导权的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广泛化、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和传播速度的即时性等。新媒体的这些特征是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机遇与挑战的重要技术基础。本文认为,新媒体给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给高中生身心发展带来的机遇,它为高中生人际交往提供了新方式;为高中生自我意识形成提供了新因素;为高中生思想品德形成提供新手段。二是为高中生思想政治学习提供了新途径。三是新媒体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的机遇,这包括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注入新内容;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新载体等。本文认为,新媒体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这体现在:一是对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挑战,包括对高中生人际交往方式的挑战、对高中生自我意识形成的挑战、对高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挑战;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挑战;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挑战等。在新媒体时代,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适应性发展,需要做到:实现教育观念的适应性变革、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管理、是实现教师角色地位的适应性转换、四是丰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w media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bring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How to effectively cope with the impact of the new media era, how to realize the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how to use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se are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must be faced b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is respect,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relatively rich. However,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bring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e development of reality requires strengthening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new media are clarifi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are summed up: the populace of the communication subject,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leading power, the wide spread of the communication content,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are the important technical basis for bring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The new media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ainly in three aspects: one is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hich provides a new way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t provides a new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consciousness, a new means for the form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 a new way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udy, and a new media opportunity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includes injecting new content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providing a new carrier for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o on. This is reflected in: first, the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cluding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tyle, to the form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awareness, to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formation challenges; The second is the challenge to the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hird is the challenge to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to realize the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role, and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星;;浅谈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2 廖琳璐;;新媒体时代下的诵读[J];青年与社会;2012年11期

3 彭移风;宋学锋;;新媒体时代的学生管理困境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29期

4 李曦;;新媒体时代考验精准传播[J];国际公关;2008年02期

5 艾维依;;基于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联动探索[J];兰州学刊;2009年S1期

6 张新宇;;试析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钱向东;;新媒体时代用户使用心理与需求分析[J];国际人才交流;2010年06期

8 龚世星;;新媒体时代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葛玉萍;;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提高竞争力[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董立娟;;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特性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宇时;;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转型[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五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下篇)[C];2010年

2 刘宇赤;;新媒体时代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A];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朝晖;;论新媒体时代的公共管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4 付晓静;王斐;;试析新媒体时代的全民健身宣传[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5 孙长兰;;打造新媒体时代的行业主流媒体[A];中国电镀行业媒体创新与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刘双庆;;跨界.互动.整合——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的变化与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家芳;;新媒体时代:践行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机遇和挑战[A];毛泽东党建思想暨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C];2014年

8 乔新玉;;食品安全舆情引导:地方政府的对策研究——以新媒体时代的框架策略为背景[A];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吴予敏;戴元光;邵培仁;王哲平;吴廷俊;张国良;;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的回顾[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10 许洋洋;洪穗;李乔儒;;3g时代的传媒业研究[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五届一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篇)[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约翰·查古拉 董家骏;新媒体时代的五条营销法则[N];经济观察报;2007年

2 秦岭;新媒体时代,文学消亡?[N];文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赵婀娜;视听新媒体时代 变化已经开始[N];人民日报;2013年

4 省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调研组;新媒体时代的执政挑战与应对[N];湖北日报;2013年

5 西安电视台 李青;新媒体时代电视台的路如何越走越宽[N];光明日报;2014年

6 蒋好书;新媒体时代,,什么值得翻译[N];人民日报;2014年

7 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办公室 朱天龙;如何让统战宣传在新媒体时代更“对味”[N];光明日报;2014年

8 黄灵;媒体人破题“新媒体时代”转型危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9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 张苍;新媒体时代 中医传播该转变了[N];健康报;2014年

10 本报通讯员 谭成 刘扬;庭审直播 新媒体时代的新平台[N];常德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岳改玲;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沁;新媒体时代表达方式的改变[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2 王伟;新媒体时代的政府传播[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3 范庆;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安珊;新媒体时代下党报活动营销策略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5 张鹏;浅析新媒体时代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挑战[D];西南大学;2015年

6 朱亚锋;新媒体时代手绘形态生成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璐;移动新媒体时代服务型政府形象塑造[D];苏州大学;2015年

8 梁杨;新媒体时代媒介侵犯隐私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9 梅嘉;新媒体时代医院舆情危机应对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林青;新媒体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493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16493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1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