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以读促写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13:11
【摘要】:在当今时代,写作不仅仅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还是立足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记叙文作为一种基础性、实用性的写作文体,自然占据作文教学的首要、核心地位。初中时期作为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段,正是提升完善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记叙文写作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但是实际的记叙文写作教学还远远达不到课标要求的质量,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首先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开封市某中学40名教师和220名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然后从调查结果深入分析当前记叙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教师方面,主要有忽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与记叙文写作教学严重脱节和记叙文写作教学缺乏过程指导等问题;学生方面,存在缺乏文体意识、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不强和阅读肤浅,缺乏独立思考等问题;教材方面,存在语文教材记叙文写作部分指导性不强、写作教学没有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写作教学缺乏序列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读写结合理论为突破口,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学习迁移理论和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为理论基础,根据记叙文的文体特征确立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目标。通过梳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发现教材阅读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记叙文写作资源。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立意、结构、题材、写作手法和语言等方面不同的特色,进行记叙文写作资源的整合,实现从阅读向记叙文写作的迁移,从而完成了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以读促写的可行性分析。在以上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以读促写的一系列具体策略。在记叙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资源,先激发初中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反题意写作、续写补写故事、扩写缩写文本来拓展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思维。学生的写作欲望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再以文本为依托讲解文体,教授学生有关记叙文写作的拟题、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最后,依托阅读拓宽记叙文写作训练的途径。课前预习,训练学生口头作文;课堂预设,从不同特色的文章中整合记叙文写作资源,学习立意、模仿结构、沿用题材、仿效手法、积累语言,进行记叙文写作知识技法迁移;课下拓展,一方面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来积累写作素材,一方面采用“课文辐射”的方法指导学生延伸阅读,通过写书评、读后感,对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进行升格训练。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633.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小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J];求知导刊;2015年14期

2 姜锦泉;;初中语文教学“以读促写”训练方式初探[J];语文知识;2015年06期

3 阮玉青;;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年02期

4 李旭东;;记叙文常见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J];语文知识;2014年08期

5 李德彦;;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以2012年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4期

6 吴立岗;;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须关注的三大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07期

7 梁文娟;;读写结合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28期

8 张葛芩;;初中记叙文写作训练: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J];学周刊;2013年22期

9 王耀新;;中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年01期

10 张艳;;借助课文范例写好记叙文[J];文学教育(下);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舒春燕;部编版初中语文记叙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

2 李平平;叙事学视野下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3 张思楠;依托小说教学促进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7年

4 吴佳松;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5 李耀琴;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与策略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马孝雨;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年

7 魏爽;7-9年级记叙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602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6602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0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