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学校课程领导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10:48
【摘要】: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网的推行,我国中学课程管理体制从课程管理向课程领导的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课程领导既为体育教师实现了课程赋权,同时也为其增能提供了更为优化的发展环境,在理论上能够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但从实践来看,一方面,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另一方面,课程领导本身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因此,从实践出发,研究课程领导对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才能真正明晰其具体作用,从而发挥课程领导的最大功效以促进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论文在学校课程领导视域下,以北京市两所中学为个案,借助教育叙事研究的范式,具体采用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探讨两所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支持和内在动力,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学校课程领导构建与优化的角度提出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策略。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下述几点结论。第一,学校课程领导的不同发展形态呈现了不同的特征。处于正在构建课程领导形态的学校,其学校课程领导的特征表现为:校长采取道德领导风格;体育课程权力共享并协同实施;采用协同决策为主、校领导行政决策为辅的决策方式;相信教师具有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师观;校内纵向及体育组内横向沟通顺畅、学科间及校外横向沟通较为局限的沟通模式;以决策主体自我驱动为主的体育课程发展动力源。处于不断完善课程领导形态的学校,其学校课程领导特征表现为:校长采取分布式领导风格;体育课程分权领导并协同实施;采用分层领导、共同推行的决策方式;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为领导者的教师观;校内纵向及体育组内横向沟通顺畅、学科间及校外横向沟通较为局限的沟通模式;以学校层面课程改革主动驱动的体育课程发展动力源。学校课程领导的不同发展形态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资源平台和文化环境。第二,学校课程领导的不同形态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有所不同。课程领导处于正在构建中的学校,其学校愿景的引领,体育教师的课程赋权,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优化,团队合作文化的形成以及体育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提升将有助于推动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课程领导处于不断完善形态的学校,除上述几点因素外,校长的专业引领、与学校课程改革并行的教师培训的落实、促进教师与课程发展相关部门的设立,将会进一步明晰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并推动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三,学校课程领导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还存在不完善因素。在课程领导形态处于构建中的学校,其不完善因素主要包括了组织结构扁平化不够、“管理”向“领导”转变的过度发展、体育课程资源不足,以及与课程改革同行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尚未形成四个方面。而在课程领导形态处于不断完善中的学校,其不完善因素则主要表现于体育教师课程赋权与增能需要进一步匹配、学科间教师发展不均衡以及体育教师专业自主权不足等三个方面。第四,学校课程领导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支持与内在动力。从外部支持的视角来看,学校愿景、校长课程领导、课程改革等因素,有助于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内在动机的激发、驱动力的形成以及课程赋权与增能的实现。从内在动力的视角来看,学校课程领导下体育教师的自身素养与自我导向学习,则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外部因素对内在动力的驱动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内外因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第五,学校课程领导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依据案例的实践经验,下述四个方面的策略应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学校课程管理体制转型,优化学校课程领导;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发挥校长引领作用;培养教师课程领导,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自主性,实现课程赋权与增能的动态平衡。
【图文】:

组织结构图,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


力主体及其实施:分权领导,协同实施构上采取了扁平化的结构(如图 4.3 所示),,将学每个学部中也采取分布式领导,使教师和学生图 4.2 科层式组织结构图 4.3 S 中学扁平化组织结构

扁平化组织结构,中学


体育课程的权力主体及其实施:分权领导,协同实施S 中学在组织结构上采取了扁平化的结构(如图 4.3 所示),将学校层面权下放。同时,在每个学部中也采取分布式领导,使教师和学生更进一步力的中心并享有权力。同时,S 中学在部门设置中还设有专门的课程研究研究与管理课程的作用。因此,在对 S 中学课程权力主体进行分析的过程校长(校领导),课程研究院、教师、学生、专家、其他人员这六个主体析,如表 4.9 所示。图 4.3 S 中学扁平化组织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633.96


本文编号:2664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664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e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