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隐喻认知工具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20:57
【摘要】:人类对隐喻的理解经历了从修辞学到诗学进而到认知心理学的过程。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工具,指的是将对这一事物的理解投射到彼事物上,使人们从熟悉的领域逐渐理解与之有意义关联的陌生的领域。隐喻具有修辞、认知、文化和语言学等重要功能,作为认知工具的隐喻,其本质是一种心理映射活动,它具有双向性和中介性。诗歌与隐喻始终紧密相连,隐喻是诗歌创作的原则,在教学中运用隐喻认知工具,能够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吸引学生走进课文,以“曲径通幽”的形式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能够激发学生从多个方面出发理解问题,激发学生的隐喻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构建灵活多样的思维模式。在对基于隐喻认知工具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当前诗歌教学中有一些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教师能够将隐喻认知工具自觉地运用于教学中,利用隐喻的投射、传递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构造更为细腻、强大的情感网络,使隐喻认知工具发挥作用下的语文课堂更加流畅;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隐喻认知工具是客观存在的,但还没有从理论中提炼出来,如果语文教师抓不住隐喻认知工具的核心,那么就会失去文本解读的张力,文本中的大量的空白就不会被充分挖掘出来,语文课就不那么吸引学生,不利于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以逐字逐句的分析代替了营造文本的画面感,过于注重抒情遮蔽了学生思维与想象力的激发等等,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在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运用隐喻认知工具,在诗歌教学中的实施中,教师要遵循认知过程与审美体验相统一的原则;基于教学支架、促进教学生成的原则和发挥想象作用、促进思维发展的原则,从理论的建构到实践的探索,语文教师都应坚持科学灵活的方法,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隐喻认知工具运用于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主要有:挖掘隐喻底片,建立理解图式。主要通过举象显情,唤醒感觉和借象悟情,建立图式来进行;其次,教师应激励学生隐喻思维,深化学生生命体验。主要通过映射联想,靶向传递和师生对话,沉醉体验的方式进行;最后,应还原隐喻文化,渗透审美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浪漫认知,熏陶文化、提升素养。将隐喻认知工具运用于诗歌教学的教学实践案例表明,在教学中运用隐喻认知工具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提升认知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它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过程更为顺畅,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此外,还有利于帮助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文化意象,构建缜密、强大的想象思维网络,增强中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开展。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6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娟;;隐喻认知域中人类认知的动态性[J];文教资料;2011年21期

2 李蒙;;从隐喻认知试析彝汉基本颜色词[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7年01期

3 王丹宇;席红梅;;隐喻认知与文化[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6年05期

4 刘艳丽;张金玲;段钨金;;隐喻认知视角下的语言实体研究[J];北方文学;2017年14期

5 蔡吉;;隐喻认知策略与文本解读[J];中学教学参考;2016年16期

6 谢继彬;;从隐喻认知模型分析唐诗中的色彩美[J];校园英语;2016年26期

7 张亚冰;;隐喻认知对一词多义的阐释[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范振强;徐慈华;;隐喻认知与科学传播[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5期

9 刘营;孙月美;;英汉“前后”空间隐喻认知的共性[J];现代交际;2010年01期

10 韦健;;提高学生英语隐喻认知能力的重要性[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激波;;隐喻认知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解释[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邝玉坤;;英汉语中“眼”字词的隐喻认知解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阮氏金香;杨金华;;汉越“口/嘴”成语的隐喻认知对比分析[A];《国际汉语学报》第6卷第2辑[C];2016年

4 卢骁;;“猫”惯用句的中日对比研究——基于隐喻认知视角的考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周树江;;隐喻认知中的语境制约[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吕世生;;从概念意义到文化语义:汉语新词语英译的隐喻认知模式分析[A];科学翻译新进展[C];2015年

8 孙舒;;高校英语教学的隐喻认知研究[A];深化教学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上册)[C];2015年

9 吕世生;;从概念意义到文化语义:汉语新词语英译的隐喻认知模式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疏德明;刘电芝;;隐喻认知机制的ERP研究[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宋宜琪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张积家;时间隐喻认知具有民族差异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王顺治;“中医通道理论”的隐喻认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董文明;3-6岁儿童的隐喻认知及其教育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王任华;认知符号视角的汉语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侯星宇;基于隐喻认知的癌症放化疗术后中医防护思想与方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6 郭th;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水理论研究与黄疸病语篇诠释[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李成华;藏象术语的隐喻认知及其英译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谷浩荣;基于概念隐喻的中医藏象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范琪;汉语隐喻具身认知加工神经机制的ERP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仲洁;隐喻认知工具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张恒;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火疗法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杨萨茹拉;隐喻认知视域下蒙古族学校初一汉语文散文的隐喻解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年

4 赵美薇;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隐喻认知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7年

5 余秀娟;英语词汇的隐喻认知教学策略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6年

6 李丽;湘乡方言谚语隐喻认知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7 周然;俄语“人体词语”的隐喻认知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8 王雪虹;隐喻认知视角下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篇理解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9 俞建梁;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语言共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婷;成语的隐喻认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05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705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a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