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三重表征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学位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633.8
【部分图文】:
图 1-3 Devetk 等的三重表征关系图三种水平的实践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通常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理释和想象分子和符号水平。而且,即使学生能够大多数也不理解每种水平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leh 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 6 名被试学生都能成功个学生能够说明反应的微观本质[7]。 Kimberly Jo理解,发现 26 个学生中(12 年级),有 10 个学生生认为钠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在一起。维结构[8]。Nakhleh 和 Krajcik 对学生关于酸、碱研究发现,学生在理解化学问题时,用到的宏观学符号来说明或解释问题的更是少之又少。这说征。他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思维强烈地依
质变化的微观本质和规律,无法建构知识之从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符号表征,那么,学生获得也只是一串字母式与内容或意义脱节。这种抽象性的符号表生的精准记忆产生极大挑战。据了解,有些单词”来记忆,认为学习化学符号就像学习的内涵,所谓化学三重表征,是指教师按照宏观、成授课,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从三重表征的之间的有机联系(如图 2-2 所示)[12]:宏观、相互转换的动态关系,符号表征的桥梁关
在化学三重表征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由表象到实质的研究思路,以某一具体的化学现象或物质外观为切入点,用物质结构理论与周期律、化学反应理论和动态守恒观去加以解释;或者反之,用元素观、微粒观,结构观从微观层面去预测物质的理化性质及表观现象,通过这种镜像教学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联系的认知,并鼓励他们用化学符号将其总结呈现。化学三重表征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如图 3-2所示。其中在“搜集宏观事实”环节,教师通过资料分析、联系生活经验或者实验现象等方法引导学生获得宏观表象认识,培养学生宏观表征能力;在“理论分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相关微观理论,分析宏观表象背后暗含的规律和本质,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得到升华,理解更加透彻;在“理论推演”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其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微观原理,推断物质或变化的宏观现象,例如,根据“氢键的形成条件”推断“甲醚的熔沸点低于乙醇”等;在“反思研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化学知识的宏观—微观—符号表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并建立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之间的有机联系,扩充学生已有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玲;李广洲;;三重表征视域下的化学学习研究考查[J];化学教育;2015年21期
2 杨梓生;;对“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及其培养的认识[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年07期
3 张丙香;毕华林;;化学三重表征的含义及其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02期
4 李鹏鸽;白伟;;突出“宏-微-符”化学思维方式的课堂教学——以“化学式”一节课为例[J];化学教育;2012年11期
5 贾义敏;;多媒体学习的科学探索——Richard E. Mayer学术思想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11期
6 张怡纳;王祖浩;;基于MAS问题编码的化学知识多重表征研究[J];化学教学;2008年03期
7 贾杰;杨新萍;;宏微符三结合学习化学的理论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8 王玲玲;毕华林;;化学学科中物质三重表征的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年03期
9 毕华林,黄婕,亓英丽;化学学习中“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5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熊昕;化学三重表征思维能力的优化教学模式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2 闫惠玲;基于三重表征的“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设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年
3 刘爽;基于三重表征的微课教学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年
4 周晨骁;高中生化学三重表征困难测查及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5 陈智慧;基于三重表征的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6 谭燕坤;基于三重表征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李政芳;基于三重表征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高海英;基于三重表征的教学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黄婕;“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29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829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