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知识迁移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4 08:37
有学习就必定会有迁移。教师运用知识迁移理论来指导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和学科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等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即最后形成主动有效的知识迁移。本文主要以知识迁移理论为引导,以文献法、问卷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探索在当下教育环境中,化学教师如何结合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在教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运用教学策略培养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终极教学目的。本文主体分为两个部分,对理论论述和在理论的支持下进行的实证研究。在理论论述部分,查阅了大量关于知识迁移理论和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文献。研究了知识迁移理论的发展历史,如何应用于具体教学以及在不同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在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文献综述中,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总结出六个可以运用于沉淀溶解平衡的知识迁移策略。第二部分则为实证研究,将六种知识迁移策略运用于沉淀溶解平衡这部分教学中去,结合测试题与问卷结果,探讨了教师在运用知识迁移策略理论指导教学下,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和学习迁移能力的变化。为了更清晰地看清实验结果,笔者用SPSS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最终给出了在沉淀溶解平衡这部分教学内容中运用知识迁移的策略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论文最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知识迁移策略在沉淀溶解平衡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力求为一线教师能更好地将知识迁移策略运用于化学教学中提供若干可供借鉴的经验。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633.8
【部分图文】:
...4? ̄?82.05%?—?62.16%? ̄ ̄?0.054??5?61.54%?35.14%?0.022??6? ̄?94.87%?97.30%?0.597?92.31%?70.27%?0.014??8?71.79%?43.24%?0.012??9(1)?32.48%?34.23%?0.715??9(2)?49.57%? ̄?49.55%?0.868??9(3)?42.74%?53.15%? ̄?0.224??10(1)?100.00%?100.00%?1.000??10(2)?79.49%?81.08%?0.862??10(3)?76.92%?91.89%?0.076??10(4)?89,75%?64.87%?0.010?? ̄?10(5)?I?"T9—83%?37.37%?—?0.018 ̄??10(6)?49.83%?31.48%?0.003??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17个题目中,有六个题目渐进显著性值均小于0分别是:5、7、8、10(4)、10(5)、10(6),这几题有显著性差异。由于其他题目班没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将主要对这六个题目错因进行分析。以检验是否是基识迁移策略运用于教学导致了这种差异。??为了更直观地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将所统计的数据换算成百分比形式。图所示:??
图4.2第7题各选项百分比??从检测结果来看,对照班与实验班有明显差异
?2.56%?2.57%??图4.2第7题各选项百分比??从检测结果来看,对照班与实验班有明显差异。本题考察的是沉淀转化,这是??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B和D为沉淀转化的原则,难溶的容易转化为更难溶的,两??者溶解度相差越大转化越容易,难溶的也可转化为稍微难溶的,在两者溶度积相差??不大的情况;C选项为沉淀转化沉淀共存的计算。从检测结果来看对照班主要错选??了?D,说明学生还没有掌握沉淀转化的原理。实验班在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教授时,??教师进行系统类比法,从化学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了?AgCl转化成Ag丨的原理,同??时又从微观的化学方程式角度直观的表示沉淀转化的原理。让学生理解沉淀转化的??本质是改变条件平衡的移动,难溶的易转化成难溶,反过来难溶的也可转化成相对??不难溶的。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能从微观描述物质变化的本质,学生更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4248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633.8
【部分图文】:
...4? ̄?82.05%?—?62.16%? ̄ ̄?0.054??5?61.54%?35.14%?0.022??6? ̄?94.87%?97.30%?0.597?92.31%?70.27%?0.014??8?71.79%?43.24%?0.012??9(1)?32.48%?34.23%?0.715??9(2)?49.57%? ̄?49.55%?0.868??9(3)?42.74%?53.15%? ̄?0.224??10(1)?100.00%?100.00%?1.000??10(2)?79.49%?81.08%?0.862??10(3)?76.92%?91.89%?0.076??10(4)?89,75%?64.87%?0.010?? ̄?10(5)?I?"T9—83%?37.37%?—?0.018 ̄??10(6)?49.83%?31.48%?0.003??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17个题目中,有六个题目渐进显著性值均小于0分别是:5、7、8、10(4)、10(5)、10(6),这几题有显著性差异。由于其他题目班没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将主要对这六个题目错因进行分析。以检验是否是基识迁移策略运用于教学导致了这种差异。??为了更直观地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将所统计的数据换算成百分比形式。图所示:??
图4.2第7题各选项百分比??从检测结果来看,对照班与实验班有明显差异
?2.56%?2.57%??图4.2第7题各选项百分比??从检测结果来看,对照班与实验班有明显差异。本题考察的是沉淀转化,这是??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B和D为沉淀转化的原则,难溶的容易转化为更难溶的,两??者溶解度相差越大转化越容易,难溶的也可转化为稍微难溶的,在两者溶度积相差??不大的情况;C选项为沉淀转化沉淀共存的计算。从检测结果来看对照班主要错选??了?D,说明学生还没有掌握沉淀转化的原理。实验班在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教授时,??教师进行系统类比法,从化学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了?AgCl转化成Ag丨的原理,同??时又从微观的化学方程式角度直观的表示沉淀转化的原理。让学生理解沉淀转化的??本质是改变条件平衡的移动,难溶的易转化成难溶,反过来难溶的也可转化成相对??不难溶的。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能从微观描述物质变化的本质,学生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卢海燕;杨华文;;《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教学设计[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06期
2 秦蕾;;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学习问题的解决策略[J];化学教育;2013年04期
3 陈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应用”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戈娜;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对学生理解核心知识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汤蕾;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3 刘甜甜;中学化学教学中知识迁移策略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4 周东;高中化学“烃的衍生物”中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爽;学习迁移理论与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玲;中学化学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涂莉;化学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54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8542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