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增城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需求研究
【学位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635.1
【部分图文】:
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45.28 %的教师是因为学校的推荐和鼓励,16.14%的教师是竞争激烈所迫,而受评职称因素驱动的占 35.22%。(详见图 3-1)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出,调查对象中,受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等内部因素驱使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不少数,这是教师积极上进,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而主动作为的重要体现。然而,学校推荐和鼓励,或受激烈的工作竞争和评职称等外部因素驱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占据相当一部分,这反映了部分中小学教师并非自愿参加继续教育,而是更多的受外因素影响被动地参与其中,因此培训效果也难以保证。同时,在调查问卷的整理过程还发现,为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而参加继续教育的多为 20 至 40 岁的年轻教师,而中以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更多的是由于外部因素驱使,由此看出年轻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主动性和积极性比中年以上教师要高。此外,除了问卷所列的四项原因外,还有 3.5教师选择“其他”选项,并列举了组织要求、完成任务等原因,这说明小部分中小学师参加继续教育完全是被动式,效果可想而知。
.3.2.1 参加过的继续教育层次在参加过的继续教育层次方面,调查对象中,参加过国家级的占 13.62%,参加级的占 23.89%,参加过地市级的占 49.26%,参加过县区级的占 11.74%,只参加过的占 1.16%。(详见图 3-2)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大多数接受过地市级级的继续教育,接受过国家级培训的为少数。这与其他地区的情况大体相同,继续主要以本地区开展为主,呈现地域化的特点。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国家级的继育培训,培训对象通常是各省各地区精挑细选的教育精英,普通教师难以获得培训。由于教师队伍数量庞大,国家或省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确实不太符合。但这也会产生相应的问题,一是大部分教师受地区因素影响,无法打破地域限制更高层次的教育知识和经验,教育水平的提高受到一定的阻碍;二是虽然大部分受家级或省级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学成归来后会向其他教师传授培训经验,但效果也与身临其境相比。
图 3—3 继续教育最大的作用3.3.3.2 对继续教育类型和培训机构的认可度从最佳的继续教育类型调查发现,该地区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类型认可度较高是实地考察和经验研讨,分别占 23.48%和 31.86%,而认可度较低的是课题研究和网教育分别占 4.61%和 8.80%。(详见表 3-4)因此,继续教育组织管理者可以根据教师认可情况对继续教育类型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激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同时升继续教育的效果。同时还要考虑其他类型的继续教育的可行性,以满足教师对继续育类型的不同需求。表 3—4 参与过的最佳继续教育类型专家讲座实地考察课堂评析经验研讨课题研究网络教育其他最佳的继续教育类型9.22% 23.48% 20.80% 31.86% 4.61% 8.80% 1.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福华;;国外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梳理与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年01期
2 许德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01期
3 房艳梅;;美、英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08期
4 齐放;;研培结合——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年12期
5 何声钟;;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历程与目标取向[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林琳;;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7 雷培梁;;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需求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10期
8 吕秀梅;王颖;阎月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问卷调查分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王长纯;教师发展学校之工作哲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10 孙有福;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研究的回顾[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英;印度教师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王萍;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华凤;新加坡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2 田心;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袁艳姣;河南省舞钢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调查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姚海曼;专业化视角下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年
5 金单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6 李金玉;德国教师教育发展历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赵春鹤;旅顺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8 陈功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9 史东芳;西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彭丽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54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8548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