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堂歌》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9-02 05:47
《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音乐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音乐以课堂音乐体材,辅助学习的音乐方式,帮助了一代代青少年,在音乐中找到方向,指引人们前进。为了让《学堂乐歌》更好的帮助新时代的学生们,滋润着新时代的孩童们,将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歌》进行分析,书中的诗词歌曲使各个年代沉淀下来的诗词歌曲通过现代的音乐手法重新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古诗词歌曲的演唱教学,使学生们依旧可以在音乐的陪伴下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在学习中帮助他们,使他们更快的学会,理解诗词,体会诗词中的美,从而提高个人修养。
【文章来源】:吉林艺术学院吉林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这首《江南》属于汉乐府诗词,诗词的意境非常美好,讲述的是江南的夏季,正是采莲的好季节,这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一片片远远的莲叶好似一把把绿色的小伞,撑开在水面上,重重叠叠,汇聚成了一片绿色的世界
4-2-4合唱歌曲《长歌行》同样也是一首汉乐府诗词歌曲,诗词的大意是千百条的奔向大海,一路向东,永远也不会向西,掉头回来,青春也好,时间也好,都匆溜走,一去不复回。所以少年郎在年少时不奋发图强的努力学习,有所作为
图 4-3-3《论语》是记载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这首歌曲中,选取了其中的部分摘句,进行谱曲。《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的一,影响着无数人,在初中学生在当前的这一阶段,应该树立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声音训练的重要性[J]. 梁燕,涂蓓.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06)
[2]钢琴伴奏在声乐表演教学中的主导性[J]. 梁燕,涂蓓. 艺术教育. 2017(19)
[3]赵元任与学堂乐歌研究[J]. 齐柏平.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6(04)
[4]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滥觞——辛亥时期音乐文化巡礼[J]. 冯春玲,冯长春.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1(04)
[5]中国近代科学主义音乐思潮探析[J]. 冯长春,冯春玲.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9(03)
[6]论学堂乐歌中的合唱[J]. 康宇丹. 中国音乐学. 2009(02)
[7]浅谈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J]. 武艳秋. 艺术研究. 2008(02)
[8]“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现象之探究[J]. 周世斌. 乐器. 2006(11)
[9]近代学堂乐歌的文化与诗学阐释[J]. 陈煜斓.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3)
[10]论学堂乐歌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J]. 范晓君. 肇庆学院学报. 2005(06)
博士论文
[1]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研究[D]. 林琳.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
[2]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D]. 冯长春.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5
硕士论文
[1]学堂乐歌的美学特征[D]. 张蒙君.上海师范大学 2018
[2]学堂乐歌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教学探究[D]. 白雪.贵州师范大学 2017
[3]《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研究[D]. 杨英.云南艺术学院 2012
[4]学堂乐歌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D]. 张丽萍.西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78433
【文章来源】:吉林艺术学院吉林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这首《江南》属于汉乐府诗词,诗词的意境非常美好,讲述的是江南的夏季,正是采莲的好季节,这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一片片远远的莲叶好似一把把绿色的小伞,撑开在水面上,重重叠叠,汇聚成了一片绿色的世界
4-2-4合唱歌曲《长歌行》同样也是一首汉乐府诗词歌曲,诗词的大意是千百条的奔向大海,一路向东,永远也不会向西,掉头回来,青春也好,时间也好,都匆溜走,一去不复回。所以少年郎在年少时不奋发图强的努力学习,有所作为
图 4-3-3《论语》是记载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这首歌曲中,选取了其中的部分摘句,进行谱曲。《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的一,影响着无数人,在初中学生在当前的这一阶段,应该树立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声音训练的重要性[J]. 梁燕,涂蓓.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06)
[2]钢琴伴奏在声乐表演教学中的主导性[J]. 梁燕,涂蓓. 艺术教育. 2017(19)
[3]赵元任与学堂乐歌研究[J]. 齐柏平.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6(04)
[4]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滥觞——辛亥时期音乐文化巡礼[J]. 冯春玲,冯长春.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1(04)
[5]中国近代科学主义音乐思潮探析[J]. 冯长春,冯春玲.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9(03)
[6]论学堂乐歌中的合唱[J]. 康宇丹. 中国音乐学. 2009(02)
[7]浅谈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J]. 武艳秋. 艺术研究. 2008(02)
[8]“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现象之探究[J]. 周世斌. 乐器. 2006(11)
[9]近代学堂乐歌的文化与诗学阐释[J]. 陈煜斓.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3)
[10]论学堂乐歌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J]. 范晓君. 肇庆学院学报. 2005(06)
博士论文
[1]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研究[D]. 林琳.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
[2]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D]. 冯长春.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5
硕士论文
[1]学堂乐歌的美学特征[D]. 张蒙君.上海师范大学 2018
[2]学堂乐歌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教学探究[D]. 白雪.贵州师范大学 2017
[3]《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研究[D]. 杨英.云南艺术学院 2012
[4]学堂乐歌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D]. 张丽萍.西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78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3378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