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庐陵文化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9 19:49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就连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现今也发生了转变,教育也是如此。统一的课程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国家也在不断尝试改变,所以就有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全国各地的校本课程开发正在逐步开展。但由于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校本课程开发结果也各不相同,甚至同一省份的不同县市的发展也是不同的,吉安在这方面的发展就属于比较滞后的。有鉴于此,本文以庐陵文化为研究课题,参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践行历史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庐陵文化资源的丰富,成为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基础,再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家有关政策,希望在开发的过程中,学生能对自己的家乡有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增强其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激发其热烈的爱乡爱国之情,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文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界定;第二部分阐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庐陵文化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及价值;第四部分介绍庐陵文化历史校本课程怎么设计和开发;第五部分为庐陵文化历...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基础
        1.实践模式理论
        2.过程模式理论
    (二)开发的基本理念
二、庐陵文化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价值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1.国家政策的导向性
        2.学校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
        3.广大师生的迫切需求
        4.丰富的庐陵文化资源是基础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三、庐陵文化历史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
    (一)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二)校本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三)校本课程内容组织
        1.庐陵历史变迁及地理风貌
        2.名士文化
        3.书院和科举文化
        4.青铜和陶瓷文化
        5.宗教文化
        6.民俗文化
    (四)课程设置安排
四、庐陵文化历史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一)历史校本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方法
        2.课程实施案例
    (二)历史校本课程实施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庐陵书院文化探微[J]. 朱芳菲.  大众文艺. 2018(21)
[2]白鹭洲书院的办学理念与文化影响[J]. 丁功谊.  荆楚学刊. 2016(02)
[3]古代吉安的教育与文化[J]. 刘火苟.  海峡教育研究. 2015(02)
[4]吉安“烧塔”民俗[J]. 张明华,王华.  兰台世界. 2013(19)
[5]庐陵史学特征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J]. 黄惠运.  贵州文史丛刊. 2012(04)
[6]校本课程实施:从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J]. 叶波.  中国教育学刊. 2012(06)
[7]关于弘扬与开发庐陵文化的几点思考[J]. 文尚卿.  经济研究导刊. 2008(19)
[8]校本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建设[J]. 卫根泉.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9]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J]. 艾尔肯·莫力大汗,孔凡哲,王辉.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7(10)
[10]庐陵文化的内涵及特征[J]. 邱峰,习萍.  兰台世界. 2007(07)

博士论文
[1]庐陵状元文化研究[D]. 杨小东.武汉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明代吉安府科第状况研究[D]. 郑立勇.湘潭大学 2017
[2]宁明花山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D]. 项雪群.广西师范大学 2016
[3]“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徐琪.江西师范大学 2016
[4]泰和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 郑美凤.江西师范大学 2015
[5]与地方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之开发利用[D]. 韩燕.上海师范大学 2012
[6]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D]. 张静.云南师范大学 2009
[7]以地方史为主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D]. 黄震.广西师范大学 2008
[8]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探索[D]. 江谨.南京师范大学 2007
[9]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 付书华.山东师范大学 2006
[10]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D]. 任静.浙江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983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36983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c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