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面向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30 15:26
  自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更迭速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代。数字技术一方面以更快的速度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数字化,甚至是智能化;另一方面也对人类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什么样的人是适应数字时代发展,以及符合数字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为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纷纷对数字时代的人才给出了相应标准,我国也在着力推动“立德树人”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上述行动只是为数字时代的人才培养指明了发展方向,而如何培养人才始终应回归到落实层面,聚焦于发展教师执行人才培养所需的胜任力。值得关注的是,在教育信息化1.0阶段,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发展和培训主要聚焦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效提升了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但到了教育信息化2.0阶段,面对信息化教育教学中逐步凸显的问题,以及落实“立德树人”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艰巨任务,素养层面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难以满足教师胜任今后数字教育工作的需求,应重点转向发展我国教师的数字胜任力(digital competence)。而既有研究显示,我国对数字胜任力和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研究极少,亟需开展面向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字胜任力研究与实践。为此,本研究围绕这一主题,按照从素... 

【文章页数】:2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响应:数字技术正重新“定义”人才的能力标准
        二、现实问题:我国教师在数字教学工作中面临严峻挑战
        三、问题本质:我国教师发展亟须从基本素养向胜任力转变
    第二节 既有研究
        一、国外教师数字胜任力的不同认识
        二、国外教师数字胜任力要素模型的不同观点
        三、我国研究者对数字胜任力的初步认识
    第三节 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创新
    第六节 研究方法
    第七节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数字胜任力的本质透视
    第一节 从素养到胜任力的本质转变
        一、何为胜任力
        二、胜任力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三、胜任力与素养的本质差异
    第二节 从信息/数字素养到数字胜任力的本质转变
        一、何为数字胜任力
        二、数字胜任力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三、数字胜任力与信息/数字素养的本质差异
    第三节 数字胜任力:教师胜任未来教育工作的关键能力
        一、时代精神:数字胜任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国际趋势:促进教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三、现实需求:教师胜任数字教育工作的需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理论基础与内涵解析
    第一节 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理论基础
        一、胜任力理论
        二、技术—绩效链模型
        三、教学设计理论
        四、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第二节 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多维审视
        一、技术哲学:“人—技”视域的教师数字胜任力
        二、人格心理学:行为内部倾向视域的教师数字胜任力
        三、组织行为学:“个人—组织”视域的教师数字胜任力
        四、人才培养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视域的教师数字胜任力
    第三节 教师数字胜任力的运作过程
        一、内部视角: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部运作过程
        二、外部视角: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外部互动过程
    第四节 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涵及界定
        一、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涵
        二、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界定
        三、教师数字胜任力与TPACK的本质差异
    第五节 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外在表现
        一、在教学中创新应用数字技术
        二、新技术情境中的适应性迁移
        三、数字技术应用的监督与调节
        四、合乎数字技术伦理的价值观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展教师数字胜任力的中外经验与比较分析
    第一节 教师数字胜任力“标准”的中外经验
        一、教师数字胜任力“标准”的国外视野
        二、教师数字胜任力“标准”的中国经验
    第二节 教师数字胜任力“标准”的比较分析
        一、教师数字胜任力“标准”之间的差异
        二、教师数字胜任力“标准”的共同关注
    第三节 教师数字胜任力“标准”的反思与启示
        一、对我国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发展反思
        二、国内外“标准”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及模型初构
    第一节 本章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本章采用的研究方法
        二、本章的基本研究思路
    第二节 教师数字胜任力的需求分析
        一、我国教师职业的多维审视
        二、我国教师数字胜任力的需求调查
        三、我国教师数字胜任力的需求讨论
    第三节 教师数字胜任力构成要素的初步凝练
        一、教师数字胜任力构成要素的凝练原则
        二、初步凝练的教师数字胜任力构成要素
    第四节 教师数字胜任力构成要素的专家验证
        一、咨询专家与专家问卷的确定
        二、第一轮专家咨询过程与结果
        三、第二轮专家咨询过程与结果
        四、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第五节 教师数字胜任力构成要素的阐释及初步模型
        一、教师数字胜任力构成要素的阐释
        二、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的完善与实证应用
    第一节 本章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本章采用的研究方法
        二、本章的基本研究思路
    第二节 教师数字胜任力构成要素的权重确定
        一、教师数字胜任力层次结构的构建
        二、教师数字胜任力构成要素的权重计算
        三、教师数字胜任力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第三节 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的完善与分析
        一、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的修订完善
        二、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的优点分析
    第四节 对我国教师数字胜任力水平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二、问卷项目分析与信效度检验
        三、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的加权说明
        四、教师数字胜任力整体水平的结果分析
        五、不同性别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水平差异
        六、不同年龄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水平差异
        七、不同职称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水平差异
        八、不同地区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水平差异
        九、不同工作绩效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水平差异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加速推进从素养到胜任力的发展转向
        二、尽快制定专门的教师数字胜任力标准
        三、持续推动教师培训的差异化和常态化
        四、重点发展教师教学与创新方面的能力
        五、不断强化教师的数字价值和职业追求
        六、参考借鉴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国际发展
    第三节 研究局限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兴技术助力教育生态重构[J]. 杨宗凯,吴砥,陈敏.  中国电化教育. 2019(02)
[2]后人类状况与中国教育实践:教育终结抑或终身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哲学思考[J]. 吴冠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01)
[3]“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方向与路径[J]. 闫寒冰,苗冬玲,单俊豪,魏非,任友群.  中国远程教育. 2019(01)
[4]中小学教师工作价值观的代际差异[J]. 王飞.  当代教育科学. 2018(12)
[5]网络学习环境对中小学生身体质量指数影响的性别差异[J]. 陈靓影,蔡培,孔繁昌,张议文.  中国远程教育. 2019(02)
[6]澳大利亚个性化教育的政策、实践与启示:以新南威尔士州中小学为例[J]. 孙汇泽,杨苗苗.  现代教育科学. 2018(12)
[7]推进教育信息化2.0需要处理好十个关系[J]. 任友群,万昆,赵健.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8(06)
[8]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新标准解读与比较研究[J]. 冯仰存,钟薇,任友群.  现代教育技术. 2018(11)
[9]教师ICT应用能力的影响因素及预测研究——基于人·技术·知识的统合视角[J]. 马安琪,姜强,赵蔚.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8(06)
[10]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效果区域比较研究——以东、中、西部部分省会城市学校为例[J]. 刘楚,徐显龙,任友群.  中国电化教育. 2018(11)

博士论文
[1]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研究[D]. 王碧梅.陕西师范大学 2017
[2]科学探究学习中技术使能的作用空间与效果研究[D]. 徐光涛.华东师范大学 2016
[3]教师是谁[D]. 李清雁.西南大学 2009
[4]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 钟志贤.华东师范大学 2004
[5]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 徐建平.北京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性别差异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影响问题研究[D]. 孙淼.长春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699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3699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0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