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有关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6-06-07 14:05

  本文关键词: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你的位置: 第一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中等教育 > 正文

中等教育

有关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

  从明治维新以来的130 余年间, 日本的高中教育( 战前为”中等教育”) 先后经历了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战前的中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 战后的高中教育实现了由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过渡, 并且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进入了高度普及化阶段。日本高中教育的这种阶段性发展, 是受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因素深刻影响与制约的结果。也由于不同时期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日本高中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再向普及化的过渡具有明显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

  一、高中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的宏观线索

  日本教育社会学者藤田英典在《高中教育的普及化与选拔原理》一文中, 借用美国社会学者马丁·特罗的著名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 主要以高中入学率为指标, 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高中教育数量扩大和性质变化的过程划分为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精英化阶段) 是从明治初期至大正中期( 大约从1872 年至1920 年) , 该阶段中等学校( 主要指旧制中学校、高等女学校、甲种实业学校) 的入学率保持在15%以下。第二阶段( 大众化阶段) 是从大正中期到昭和20 年代末( 大约从1920年至1954 年) , 该阶段中等学校或高级中学的入学率从15%提高到了50%。第三阶段( 普及化阶段) 是从昭和20 年代末到现在( 大约是1954 年以后) , 该阶段高中的入学率超过了50%。而且, 以大正时代中期( 1920 年前后) 为分界点, 战前的中等教育发生了第一次变化, 即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渡。以昭和20 年代末( 1954 年前后) 为分界点, 战后的高中教育发生了第二次变化, 即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过渡。

  藤田英典所阐述的日本高中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揭示的仅是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前的事情, 有必要对此后日本高中教育发展的大体状况再作进一步的说明。以1974 年日本高中入学率超过90%( 实际为90.8%) 为标志, 日本的高中教育进入了高度普及化阶段, 日本学者称之为”准义务化阶段”, 现在( 2004 年) 其高中入学率已高达97.5%, 这表明日本高中教育已经具有了”全民性”特征。

  日本高中教育的阶段性发展不仅仅是数量增长的问题, 而是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伴随着性质的变化。日本学者藤田英典在上述论文中述及了高中教育的数量扩大和性质变化的关联问题。另一位日本学者坂野慎二对此这样指出:”伴随高中入学率的上升,高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中在这种量的变化的同时, 性质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从高中毕业生的出路变化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二、政治因素对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影响和制约

  ( 一) 战前政治因素对中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和制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包括中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成了国家体制的附属物。明治时期的日本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而实行了涉及社会各领域的”明治维新”, 教育从此走上了现代化轨道。1872 年的《学制》构想了一个单轨制的学制系统, 然而1886 年颁布”学校令”以后, 日本逐步建立起了双轨制的学校体系, 这种制度变化是当时政治体制发生转变的连带表现之一。也就是, 政治体制由藩阀专制向天皇制国家体制的转变使教育机会均等发生了逆转。19 世纪末中学校、高等女学校和实业学校三类中学体制的形成与此有密切关联。明治国家期望通过中学校培养国家需要的”中坚国民”, 通过高等女学校培养国家需要的”中流女性”, 通过实业学校培养从事社会实务的”二流中坚国民”。在天皇制国家体制的支配下, 这三类中学体制到二战结束之前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从明治初期到中期, 中等教育政策的变化和明治政府对待自由民权运动的态度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自由民权运动蓬勃兴起时, 在广大青年高昂学习热情的促动下, 私立中学显著发展。但是伴随明治政府对自由民权运动采取镇压政策, 政府开始加强对教育的干涉和控制, 私立中学大大后退, 府县立中学校开始兴起。这种政策调整不但没有促进中等教育的发展, 反而使其暂时处于低迷状态。此后, 公立中学一直占据着中等教育机构的绝对主体地位, 中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是以各类公立中学的大发展为前提的。中等教育机构的公立化是明治政府对中等教育加以控制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与世界范围内和平主义、民主主义风潮的兴起相并行, 日本国内也掀起了一场社会民主运动, 即”大正德谟克拉西”。面对这种形势, 大正政府采取的中等教育政策主要是大力强化国家观念, 涵养德育, 实行军事训练。进入昭和前期, 随着日本采取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作为整体教育政策的一环, 中等教育也被推上了皇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轨道, 天皇制国家主义、皇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成了束缚和统治学生思想的最高意识形态。

  由上可见, 战前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过程中, 政治因素并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是起到了保证中等教育按照天皇制国家主义路线发展的作用。这是由战前日本的国家性质和教育体制所决定的。

  ( 二) 战后政治因素对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影响和制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日本建立了一个比较好的政治基础, 这对于高中教育比较顺利地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起到了保障作用。同时, 政府的政治立场又左右着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向。战后日本根据新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体制, 新宪法明确规定了受教育权是国民的一项基本人权, 根据这一精神,《教育基本法》明确规定了教育机会均等和男女共学原则①, 这些原则通过《学校教育法》制定单一学制得到了贯彻和执行。平等受教育权思想、教育机会均等和男女共学原则的确立是高中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然而, 在不同历史阶段, 在相应社会形势影响下, 日本的政治对高中教育发展的制约是实际存在的。这里仅以”高中全员入学运动”为例, 对运动中的政治色彩作以说明。20 世纪50 年代末兴起、一直持续到60 年代的”高中全员入学运动”, 作为一场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民主化”运动, 其本身确实带有政治色彩, 主要表现为, 日本教职员工会与文部省的斗争, 两者在教育意识形态上是对立的。运动中论争的焦点问题主要是: 1) 是实行”志愿者全员入学主义”还是”合格者选拔主义”; 2) 是坚持”高中三原则”还是批判”高中三原则”; 3) 是坚持教育平等化还是坚持教育多样化; 4) 是扩充高中还是抑制高中。对此,”高中全员入学问题全国协议会”持肯定、积极的观点, 而文部省则持相反的观点。虽然20 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 年代初高中生剧增期过去后,”高中全员入学运动”偃旗息鼓了, 但是在国民和政府之间围绕高中教育在理念—制度和行政—现实层面上的政治论争以及此后高中教育多样化改革的现实表明: 政府在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向上是起着主导作用的。

  三、经济因素对高中教育普及化的促进作用

  ( 一) 战前经济发展对中等教育大众化的促进作用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完成了以轻工业为中心的第一次产业革命, 在日俄战争以后进入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恰在此时, 中等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 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向大众化阶段过渡。产业革命对大量中等人才的迫切需求, 极大地促进了中等教育的大众化。正如日本学者佐藤秀夫所言, 20 世纪前20 年, 以基于资本主义经济真正展开的中产阶级的形成、技术人员需求的扩大和适应社会高度化而对高水平教养的需要等为动因,中等教育在数量上表现出了显著的发展。考察日本战前中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可以发现,在此过程中, 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实施中等完成教育的高等女学校( 含实科高等女学校) 和实业学校取得了长足发展, 其发展速度超过了主要发挥大学准备教育职能的中学校, 中学校由于受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制约而发展不及前两者。这也从一方面证明经济发展对中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直接促进作用。

  ( 二) 战后经济发展对高中教育普及化的促进作用

  战败后经过恢复和重建的日本经济, 1955 年起进入高度增长期, 一直持续到了70 年代初。正是在这一时期, 日本的高中教育相继实现了大众化和普及化。期间, 日本政府把教育发展纳入经济计划之中, 如《新长期经济计划》( 1957 年)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1960 年) 、《中期经济计划》( 1965 年) 、《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1967 年) 等几乎都要求加强中小学的科学技术教育, 充实后期中等教育, 谋求后期中等教育的多样化, 整顿充实职业训练制度, 增设工业高中等[7]。同时, 产业界也纷纷要求加强后期中等教育,充实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等, 如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发表了《关于对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意见》( 1956 年) 和《关于振兴科学技术教育的意见》( 1957 年) , 经济同友会发表了《关于产学合作》的建议( 1960 年) , 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教育特别委员会提出了《对后期中等教育的要求》( 1965 年) , 东京商工会议所提出了《关于对后期中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1965 年) 。这些意见和要求对于高中教育的发展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上政府与产业界的立场是高度一致的, 这表明战后日本的教育体制和政治、经济体制密切相关, 它们之间具有一种表里一体、相互依附的关系。

  四、文化传统对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影响

  ( 一) 战前文化传统对中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日本中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这里不可能一一细述, 所以在此只对高等女学校问题作以探讨。战前, 日本基于”保守的儒教主义”思想, 为男子和女子分别设立了中学校和高等女学校。高等女学校是一种女子”高等”教育机构, 向女子实施中等完成教育, 其教育教学奉行”贤妻良母主义”, 其地位比中学校逊色一等。设立高等女学校,体现了战前中等教育”半封建性”和前近代性的特征。高等女学校的发展与中等教育大众化有密切关系, 可以说没有高等女学校的参与, 中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 在中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 高等女学校获得了重大发展, 反过来, 高等女学校的发展又促进了中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尽管如此, 基于儒教传统而设立的高等女学校是在与中学校不平等的地位上发展着的。

  ( 二) 战后文化传统对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影响

  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好学心”, 战前已初显端倪、战后愈演愈烈的”学历主义”风潮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这种学历意识是推动高中教育不断发展的原动力。仍以”高中全员入学运动”为例,运动中许多家长坚定要求”至少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到高中” , 这场运动最后发展成为由学生、父母、教师、工人、农民、市民广泛参与的国民教育运动, 这反映了民众对高中教育有着强烈的热情。这种愿望是促使高中教育实现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根本所在。另外, 战后的高中教育虽然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程度, 但是在此过程中, 高中之间的等级化也明确地显现出来, 这与日本的文化传统有深层的关系, 根深蒂固的学历主义是制造这种等级化的根源所在。而维持这种学历主义的是日本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近代以后形成的”新的社会等级制度”在战后日本民族心理中的遗留物——等级意识。

  五、结束语

  高中教育是国家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和国家各领域的方针政策有密切的联系, 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有深层的关系。日本战前中等教育大众化和战后高中教育大众化及普及化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日本的情况表明, 经济发展是高中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有力推动因素, 而政治因素和文化传统则在其中有效地起着制衡作用。

上一篇:关于中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下一篇:略析中等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意义及途径


  本文关键词: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4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54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0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