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高中书法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求解

发布时间:2016-06-22 10:04

  本文关键词:高中书法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求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一、高中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汉字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代名词,文字也是属于“符号”的领域,可以此来表达与记录语言。中国的书法是古老的艺术瑰宝,她充分地显示了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与艺术精神,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结晶,也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来的文明历史。
    书法源于汉字,“象形”是汉字造型的基础,历经千年经过文人艺术家的开辟和扩展,逐渐发展为蕴涵丰厚文化内涵的抒情表现艺术。追溯根源,中国的汉字来源于社会的生活需要,起初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先民们用画图的方法将对象的形象描摹下来,成为表示这个对象的字,便于人们思想交流与信息传递,口久天长,图画慢慢地转向了文字,成为了象形字,书法由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经历了殷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字体也因此在不断地演变,从萌芽到成熟,具有漫长的孕育过程。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自豪的同时还肩负着对中华文化继承与发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书法教育的全面推进乃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更是担负着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
    书法教育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良好习惯的形成,意志力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加强书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与背景分析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与计算机技术、新兴手机的广泛传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娱乐和生活学习方式都紧跟着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起先古人用汉字来书写的形式渐渐地被键盘的敲打、电子的输入所替代。因为此方面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生在汉字书写的技能上也被有意或无意地口益变得弱化起来,这些情况的出现都己影响到了书法教育。
    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说曾说过:“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文化的因子。假如有一天,我们引以自豪的汉字‘消亡’了,那将是何等的悲哀。冰冷的现实摆放在我们的面前,由此可想而知,一个从小未经历过书法学习的孩子,对汉字的陌生感会愈加强烈,书法对我们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推动性的作用。若是我们再不加以重视,那并将会使得一个民族为此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让我们欣喜的是,近些年来,众多的学者和家长们都在不断地呼吁要重视写字教育,中央领导也有过多次的强调,同时国家教育部也己几次下发文件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二〇一一年八月,国家颁布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对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做出了详尽的陈述,清晰而明白地制定出总体标准,为切实保障书法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文中明确指出:书法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继承与弘扬我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一角度,也更加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所以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此通知一下发,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反响。目前有一些省份地市,地方学校也己开设了各种形式的书法活动,各种迹象表明,书法教育出现了回升的“拐点”,其重要性在当前正在慢慢地受人们所重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书法课程走进学校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当前的高中学校在书法教育的开展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存有一定的困惑,譬如,书法教学软硬件设施有待加强完善;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汉字在书写技能方面的训练被过于关注,而忽视了书法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美育功效;在教学模式、手段上仍需进一步更好的改革、优化等等。此类问题的存在,对构建高效课堂势必会有很大的影响。针对现代教育的新理念,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受多方位因素的制约,高中书法教育的展开还有些方面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不得不令大家对学好书法的前途深感担忧、有所思虑。
   
(二)文献综述

    1.近期教育主管部门与书法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
    自二00一年六月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文件中就尤为指出: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艺术课和美术课中对写字教学予以加强。
    二〇一一年八月,教育部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的学校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主要是利用开设与书法教学相关的课程,如美术课、艺术课,也可通过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及组织学生活动等多种形式展开书法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学的三年级到六年级,在语文的课程中要每星期都设定一节书法课;普通高中应在语文等相关或对应的课程中设立和安排跟书法有关联的选修课程。
    二〇一二年四月,教育部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做出了具体的决定,强调了书法教育要硬笔教学和软笔教学都开展,按要求,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重点是在硬笔书写能力方面的加强,学生应熟练地运用钢笔书写正楷字体,自小学三年级起到九年级,对毛笔书法也提出了要求,要从硬笔过渡到软笔,两者即软笔硬笔兼修。小学三至四年级的学生在熟练使用硬笔写楷字的基础上,还需加强软笔对正楷的摹写。小学五至六年级的学生需会用软笔写楷体,七至九年级的初中学生,能对书法名家名帖进行摹写并体验、感受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〇一三年二月,教育部又印发了有关《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规定自今年的春季开学起,要把书法教育纳入到中小学的教学体系中,学生要分年龄、分学段对硬笔与软笔书法的学习。在高中阶段,要求能使用硬笔书写美观的行书,软笔方面巩固提高,通过书法选修课深入学习,继续用毛笔临摹经典碑帖,发展特长。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己增设了《书法篆刻》方面的教学内容,提出书法、篆刻活动,在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的同时,还可促进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加深其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二〇〇九年,“首届全国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是自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第一次由教育主管的行政部门所组织的具有全国范围学生参与的书写规范汉字比赛。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重视加强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规范汉字书写能力,青岛市自二00九年至今己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

    2.其他相关研究
    本文以“书法”、“书法教育”等相关词语作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1998年到2011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共检索出相关论文70篇。从以上文献的检索可以看出国内外现在对于书法教育的教学的研究己经相当的深入,通过翻阅这些参考资料和文献,我也进一步地对书法教学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与学习,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研究成果主要有:
    孙晓云编著的《书法有法》,内容详实趣味性强,从自身的艺术实践的经验入手,将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着在学术方面的探究,也有对书法知识的阐述,还有着对个人经验的感悟与生动故事情节的描述,其中有包含“引起困惑的三件事”、“盲人摸象”等篇章。文中的核心观点就是关于书法“笔法”的问题,对书法用笔方面的基本技法,即如何转笔做了重点的讲解。对书法的工具、材料使用和书写状态等,都给予了严谨探索与大胆的推理,无论是从对方法论的分析还是对书法与文人画自身根源的思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力度。
    邱振中先生编著的((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技法丰富繁多,将167个练习融汇在本书中,视角独特,里面涵盖了自中国的传统书法到现代书法在创作等方面的所有基本技法。和常规的研究方式方法有所不同,作者从基础笔法入手,对字体结构进行细微的解剖,将碑帖中的有些难度的技法详细地做出了分解的动作,便于学生理解和口后的练习与掌握。
    熊秉明先生编著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主要是将中国古代的书法理论加以梳理,分别从喻物派、纯造型派、缘情派、伦理派、天然派、禅意派这六个大系统做了具有条理性的归纳与研究,内容深入浅出,体现在对研究的对象、方法及表达方式方法上阐释的不同。理论具有创新性。
    熊绍庚先生主编的《书法教程》,从书法教学实际出发,有独创之处,讲究“练”的科学性,全面且系统地对书法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做以阐述,对常用的书体写法如楷书、行书和隶书做了介绍,书中还附详图配上文字说明,具有直观性。既体现了书法的实用性又体现了书法的艺术性。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料与素材。
      综合来看,在对书法技法和理论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对于高中学生的书法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还需强化。
     本研究正是试图从“高中的书法教学”出发,运用行动研究方法和文献研究方法,对课堂教学的探索展开研究,以弥补现有研究在高中书法教学研究上的不足。 高中书法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求解

二、 当前高中书法教................. 16-21
    (一) 高中书法....................16-17
        1. 调查研究对象 ...................16
        2. 调查研究.................... 16
        3. 调查研究过......................16
        4. 调查数据结果................16-17
    (二) 问题归因....................... 17-21
        1. 现代生活方.......................... 17
        2. 书法教...................... 17-19
        3. 教师的专业...................19
        4. 学生的态度与............................19-21
三、 基于校本课程视野....................21-38
    (一) 教学目标的....................21-23
        1. 总目标...................... 21
        2. 具体目标..................... 21-23
    (二) 确立教学......................23-26
    (三) 教学实施方式的................... 26-34
        1. 故事激励法.................... 27
        2. 节奏教...................27
        3. 触类旁................... 27
        4. 赏识鼓励...................... 27-28
        5. 精讲多练学........................ 28-29
        6. 运用现代教育手..........................-30
        7. 书法与其他艺术的.....................30-31
        8. 开展丰富多彩............... ..............31-34
    (四) 评价方式.............. 34-36
        1. 评价的目的................ 34
        2. 评价的内容........................ 34-36
    (五) 资源的评估................... 36-38
四、 课题研究进一步发..........................39
..............................................  

结论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书法热是潮起潮落,21世纪书法的发展是多体化的,以“书”传“文”,二〇〇九年九月三十口,中国书法申遗成功,进入了“非遗”时代,为全人类所共有、共赏、共享,书法己成为中国现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俱进,如美国己开办了30多所中文学校,外国人来华学汉语、学书法等传统文化的人逐年增多,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一民族之艺术,即一民族精神之结晶,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传承下来,必须要重视书法教育,可以说她是素质教育主旋律的一篇重要的乐章,尤其在高中学校开展书法教学是迎合时代的潮流,让人欣喜的是,通过书法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大多数学生的书写水平有所提高,还有相当的一些学生能写出较为熟练又能使人赏心悦目的书法作品。这说明教育措施的实行是有效的,,本次研究是有价值的。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还需在本次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与创新,将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相结合,不断地去建设和完善书法校本课程,让教学内容更系统化、形式更多样化,评价更科学化,丰富书法艺术的活动,努力为学生搭建多彩的成长舞台。
 书法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相信,在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国民的整体素质一定会再提高,书法教育在发展上会有更加宽阔的空间,生命力亦会愈加持久。

参考文献
[1]孔新苗.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书法选修)[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年 5 月.
[2]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年 6 月.
[3]欧阳中石,金运昌.中国书法史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年 3 月.
[4]倪文东.书法——中国国粹艺术读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年 9 月.
[5]陈彬和.中国文字与书法[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年 9 月.
[6]于乐.读图时代·符号中国 中国书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年 8 月.
[7]毛万宝.中学生书法知识手册[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
[8]陈廷佑.书法之美[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89 年 8 月.
[9]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 9 月.
[10]熊绍庚.书法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 6 月.
[11]崔允漷,夏雪梅,王中男.校本课程开发:上海经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 3 月.
 

(责任编辑:gufeng)


  本文关键词:高中书法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求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0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60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e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