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生命教育视角下人教、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4 03:19

  本文关键词:生命教育视角下人教、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生命教育 初中 语文课文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职责除了要传递相应的知识文化,更要向学生传递一种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理念。在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对生命理解的缺失以及学校中生命教育的匮乏使得很多中学生在承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时选择了自杀轻生的道路。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学科更要肩负起这样的责任与使命,填补学生心灵的空缺。本研究是基于生命教育的理论,通过对初中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课文的比较分析,探寻我国大部分地区语文课文中蕴含的生命教育要素情况,并针对其中的优缺点提出浅薄的意见,希望为这方面的研究添砖加瓦。本研究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本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由、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的解读、研究目的、意义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的是文本的选择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同时论述了本研究中研究类目的制定。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统计以及对专家的访谈咨询确定了5个主类目和12个次类目。并且对研究设计的可取之处和研究的局限进行了反思。第三部分则是依据分析的类目分别对人教版和苏教版的选文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主要分析了课文出现的频次、课文中的话语以及课文中的主角等方面。并且邀请了不同领域的协助者对统计的频次进行了检验。第四部分首先对教材选文中的生命教育要素的探究情况予以总结。两套初中语文教材生命教育要素的相同点共有三处:一是次类目分布不均;二是忽视了死亡教育;三是过于强调英雄主义。不同点有两处:一是人教版较之苏教版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度更高,并且每个学年都有生命要素的体现,分布相对均匀;二是苏教版较之人教版在涉及生命教育要素的课文中所选取的主人公以普通人居多,易引发学生共鸣。其次从教材自身建设及教育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生命教育 初中 语文课文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3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绪论11-25
  • 一、选题缘由11-13
  • (一) 初中生生命意识淡薄11-12
  • (二) 国内生命教育课程的匮乏12
  • (三) 挖掘语文教科书是探寻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12-13
  • (四) 新课改对生命教育的呼唤13
  • 二、文献综述13-21
  • (一)“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13-17
  • (二)“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研究现状17-20
  • (三) 研究文献总结20-21
  • 三、概念界定21-23
  • (一) 生命的内涵21-22
  • (二) 生命教育的诠释22-23
  •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3-24
  • (一) 研究的目的23
  • (二) 研究的意义23-24
  • 五、创新之处24-25
  • (一) 内容上的创新24
  • (二) 方法上的创新24-25
  • 第二章 研究的设计与方法25-39
  • 一、文本的选择25-26
  • (一) 教材版本的选择25-26
  • (二) 教材数量的选择26
  •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26-29
  • (一) 研究思路26-27
  • (二) 研究方法27-29
  • 三、研究的类目制定29-36
  • (一) 前人研究结果频度统计29-31
  • (二) 研究的主类目31-32
  • (三) 研究的次类目32-33
  • (四) 类目说明33-35
  • (五) 信度、效度的检验35-36
  • 四、对研究设计与方法的反思36-39
  • (一) 研究的可取之处36-37
  • (二)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37-39
  • 第三章 两套教科书生命教育要素对比分析39-48
  • 一、认识生命39-41
  • (一) 生命由来39
  • (二) 生命的成长39-41
  • 二、尊重生命41-42
  • (一) 尊重自我41-42
  • (二) 尊重他人42
  • (三) 尊重自然42
  • 三、欣赏生命42-44
  • (一) 自我欣赏43
  • (二) 欣赏他人43-44
  • 四、生命交往44-46
  • (一) 与家人相处44-45
  • (二) 与同伴相处45
  • (三) 与社会相处45-46
  • 五、生死教育46-48
  • (一) 生命终结46-47
  • (二) 礼俗仪式47-48
  •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48-54
  • 一、结论48-52
  • (一) 两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要素的共性48-51
  • (二) 两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要素的差异性51-52
  • 二、建议52-54
  • (一) 针对教材自身的改进建议52-53
  • (二) 针对教师的建议53-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0-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迎霞;;和苏教版编辑商榷二处注释[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5期

2 汪涛;;一年级柜台(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 一年级上册)[J];数学小灵通(1-2年级版);2014年Z1期

3 汪涛;;二年级柜台(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 二年级上册)[J];数学小灵通(1-2年级版);2014年Z1期

4 顾长明;;六年级柜台(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 六年级上册)[J];数学小灵通(5-6年级版);2014年Z1期

5 汪涛;;三年级柜台(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 三年级上册)[J];数学小灵通(3-4年级版);2014年Z1期

6 赵文超;;四年级柜台(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 四年级上册)[J];数学小灵通(3-4年级版);2014年Z1期

7 孙富中;;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校勘札记[J];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10期

8 尤吉;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期终质量测试卷[J];小学教学参考;2005年16期

9 薛法根;《第八次》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J];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Z1期

10 孙建锋;《学会求救》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J];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书章;;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现状调查报告[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2 邵丽新;;感受汉字内涵 享受学习乐趣——生字“树”的教学[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年

3 全柳芳;;读中积累 比中识字 仿写入门——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识字篇”教学例谈[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3)[C];2013年

4 丁美红;;把课堂还给学生[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吉永;许晓刚;;写字修身 翰墨育人[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2013年

6 杜万彬;徐严;;在做、学、思中提升教学品位——记我的一次教学反思经历[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7 薛元荣;;让批判之光照亮文字背后的文字[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州市白云小学 徐志彤;让学生持续投入地思考[N];江苏教育报;2013年

2 记者 张辉冠 特约通讯员 张希;市场 专业 系统 品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3 河南省舞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杨幸荣;谈苏教版生物新教材使用后的体会[N];学知报;2010年

4 王巧林;名师打造苏教版金牌助学读物[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5 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李彩香;让语文课充满人情味[N];江苏教育报;2010年

6 江苏教育出版社 沈晓蕾;清新之风江南来[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泗洪县梅花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许昌英;放大镜下看“嘀咕”[N];江苏教育报;2014年

8 赖瑞云;新教材中的体验课程观[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张丽均;别逼孩子做“纸上刽子手”[N];中华读书报;2014年

10 ;“他为语文教育带来七彩阳光”[N];中国教师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盐亚;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习作系统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金纯;小学数学教科书"图形与几何"领域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徐正艳;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4 邱小霞;苏教版中职语文新教材使用策略探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杨哲;生命教育视角下人教、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6 顾涛;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内容分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碧琰;在农村三星级高中使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问题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4年

8 史颖;苏教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写比较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秋华;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文系统选编特点及教学实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云云;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47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847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3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