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梅国强教授是全国伤寒名家,精研伤寒学术,临床擅长以六经辨证辨治内、妇、儿、皮肤等各科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本文拟以伤寒学术的发展为主线,分析各伤寒流派的学术特点,与梅国强教授的伤寒学术思想进行对比,梳理其伤寒学术渊源与学术思想的脉络,研究其学术特点,并归纳其研究伤寒学术的方法。本研究对传承其伤寒学术思想,推广其研究伤寒学术的方法,提高临床工作者学用《伤寒论》,活用经方以辨治各科病证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采用文献整理对比分析法。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及温病学相关著作;学习以《注解伤寒论》《伤寒来苏集》等为代表的《伤寒论》注家医籍,总结各伤寒学术流派的学术特点。系统整理梅教授论著,总结其学术观点及临证经验,将二者进行对比,明确梅教授的伤寒学术渊源、其伤寒学术特点及其研究伤寒学术的方法。结果1.梅国强教授伤寒学术渊源:⑴梅教授的伤寒学术是在精研仲景学术,并继承各伤寒学术流派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1)以经释论流派:主张以经释论的研究方法,强调忠实原著,注重类证鉴别;梅教授传承其学术,主张以经释论,经论结合,以阐发伤寒奥义。(2)错简重订流派:认为王叔和编撰的《伤寒论》颠倒错乱,倡考究重订,并推崇三纲鼎立之说;梅教授传承其学术,注重邪气致病的特异性,对存疑之处,详加考证,并将错简重订之法,用于教材编写。(3)维护旧论流派:主张遵王叔和、成无己之论,以气化学说阐释伤寒,重视传经;梅教授传承其学术观点,认为王叔和整理《伤寒论》之功、成无己以经释论之法,重在学术传承。重视忠于原文,深入研究,系统总结胸腹切诊,辅助辨证,并强调重视传变,把握变化。(4)辨证论治流派:主张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又分以方类证、以法类证、分经审证、以症类证等;梅教授传承其学术,重视类方思维,拓展其临床运用范围,还重视类证比较,构建证候思维框架,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5)寒温汇通流派:认为伤寒与温病存在源流关系,主张结合时代特征,把伤寒与温病理法融为一体,来探究广义伤寒病和内伤杂病的治法;梅教授传承其学术观点,认为寒温为源流,具有时代性、相对性、统一性,主张将寒温之理法互参,以扩展思维,还注重研究寒温方剂的演变。(6)中西汇通流派:受西医理论的影响,主张衷中参西,借鉴西学,以中、西医理阐释《伤寒论》;梅教授传承其学术观点,主张辨证为主,辨病为辅的辨证思维模式,并运用现代科技,深入开展中医证候、经验方药理及作用机制研究。⑵梅教授认为各伤寒学术流派是基于某一角度对伤寒学术进行的阐释和发挥,其本质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六经辨证和辨证论治为核心,以发扬伤寒学术为宗旨,从整体上来说,都属于辨证论治派。因切入的角度与切入点不完全相同,才形成了伤寒学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2.梅国强教授伤寒学术特点:梅教授传承伤寒学术,是用《内》《难》夯实基础,发扬整体观念,强调治病求本,重视调整阴阳;在此基础上,精研伤寒学术,阐发六经实质及六经辨证思想,强调表里先后缓急,领会扶阳气、存津液的微旨,详析六经辨证,以建立辨证思维;并广泛涉猎诸家学术,如叶天士益胃阴的思想、朱丹溪的老年病思想,王清任的气虚血瘀治法等,博采众长,融会寒温辨证,完善思维构架;并结合反复临床实践,运用主证、病机等辨证要素,参酌古今,以拓展经方的运用途径。3.梅国强教授治伤寒学术方法:梅教授精研伤寒,结合其临床实践与时代特征,形成其独特研究伤寒学术的方法:⑴详论整体恒动观:梅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六经传变不拘一格,治法方药也随病证变化,研究伤寒学术也要把握整体恒动观。⑵活用唯物辩证法:梅教授认为,《伤寒论》包含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识证唯物等辩证法内容;并将《伤寒论》中主证、病机、经脉、部位等辨证要素灵活运用,形成了以病机为中心,结合其他辨证要素的辨证论治思维。⑶融会寒温理法:梅教授推崇寒温汇通之说,认为伤寒与温病存在源流关系,辨证论治原理互通,主张结合时代特征,融合寒、温的理法方药,用于辨治外感、内伤病证。⑷旁参诸家,广征博引:梅教授认为,广泛参考金元四大家、温病学诸家等的观点,可全面把握辨证要点,形成清晰的辨证思路。借鉴诸家的学说及切诊、舌诊等诊治之法,对发扬伤寒学术有指导意义。⑸斟今酌古,厘定证候:梅教授主张勤读古籍,对“结胸”与“陷胸”的关系,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等,反复思索,查阅考究;又参考古今医学、现代的中西医学,借鉴现代医学的实验诊查方法,补充四诊在微观层面的不足;借鉴现代科技进行伤寒证候研究。结论梅国强教授的伤寒学术来源于精研《伤寒论》,传承伤寒学术流派的学术观点,并反复运用于临床实践,逐渐形成其法《内》《难》,遵伤寒,参诸家,本临证的伤寒学术特点,结合其临证经验,总结归纳,形成(1)详论整体恒动观;(2)活用唯物辩证法;(3)融会寒温理法;(4)旁参诸家,广征博引;(5)斟今酌古,厘定证候的治伤寒学术的方法,对后学者学用《伤寒论》有良好的理论和临床指导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贤;刘松林;胡轶;许乐思;梅国强;;梅国强临证更方思路撮要[J];辽宁中医杂志;2017年03期
2 梅琼;曾祥法;;梅国强运用清化湿热法论治汗出异常经验举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01期
3 张智华;邢颖;刘松林;;梅国强临证经验撷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年11期
4 周贤;方方;邢颖;许乐思;刘松林;梅国强;;梅国强拓展“通阳不在温”辨治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年10期
5 何家振;周贤;胡旭;许乐思;陈雨;刘松林;梅国强;;梅国强对肿瘤放疗后的认识及治疗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年09期
6 曹秋实;张智华;柳琳;;半夏泻心汤证治机理及临床运用浅析[J];光明中医;2016年16期
7 胡凤林;尚东;张夏维;刘松林;梅国强;;梅国强教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08期
8 梅国强;;经方为主治疗冠心病临证撮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年06期
9 方方;邢颖;周贤;梅国强;;梅国强拓展柴胡类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撷英[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年06期
10 张智华;陈鉴云;刘松林;邢颖;;梅国强辨治手汗症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松林;张仕玉;邢颖;岳滢滢;胡轶;胡凤林;胡旭;梅国强;;梅国强教授运用六经辨证理论辨治肺系疾病的经验[A];全国第二十二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胡轶;邢颖;胡凤林;岳滢滢;周贤;胡旭;刘松林;;梅国强教授治疗糖尿病腹泻经验初探[A];全国第二十二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3 周贤;刘松林;梅国强;;梅国强教授辨仲景胸痹姊妹方[A];全国第二十二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刘松林;黄玉贝;张仕玉;邢颖;岳滢滢;;梅国强教授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心系疾病的经验[A];全国第二十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梅国强;;加减柴胡四物汤临证思辨录[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娟;寒温融合的形成、发展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轶;梅国强教授辨治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张仕玉;梅国强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经验总结[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黄玉贝;梅国强教授治疗心系疾病的临床经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
本文编号:
2387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