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汉荣教授辨治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经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5 13:53
目的:从中医的病因病机、鉴别、辨证论治、用药经验、治法要点等方面,总结出导师治疗支气管扩张的较为完善的经验。方法:本文基于中医经典古籍,通过跟师临床学习、收集并整理分析导师的病案,结合导师相关著作及文献等方式来归纳。结果:1.在病因病机方面,本为气阳虚,标为痰湿热瘀寒,可进一步变化,热伤津而化燥,或肝郁而化火,或寒主收而致水饮,或湿伤阳气而致阳虚,或劳则气耗而致气虚,或津虚及劳神而致血虚。在急性期,痰热郁结为痰热伤阴的前提,痰热伤阴为痰热瘀互结的先兆,邪气闭表可加重郁热;在慢性期,以肺虚为主,最后可致肺脾肾的虚损。2.提出肺的气分与血分、表与里以及与其他脏腑经络的鉴别思路。3.按急性期与慢性期来分期论治。在以里证为主的急性期,痰热郁肺证以清气化痰汤治疗,痰热伤阴证以清金化痰汤治疗,痰热瘀互结证以千金苇茎汤治疗,肝火肺热证以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治疗,气不摄血证以参苓白术散加补气及收敛止血药治疗;在表里同病的急性期,表风里热证以麻杏石甘汤合清气化痰汤或清金化痰汤治疗,表寒里热证以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定喘汤治疗;在以里证为主的慢性期,肺脾两虚证以参苓白术散或苓桂术甘汤或沙参麦冬汤治疗,气阳虚弱证以...
【文章来源】: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西医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2 中医病名的认识
3 中医病因的认识
3.1 本
3.2 标
3.3 变化
4 中医病机的认识
4.1 急性期
4.2 慢性期
5 中西医病种的鉴别
6 中医肺之气血分的鉴别
6.1 以咳痰或血辨肺之气分与血分
6.2 辨痰
6.3 辨血
6.4 痰与血夹杂之辨
7 中医病位的鉴别
7.1 肺之表里的鉴别
7.2 肺与其他脏腑经络的鉴别
8 中医病势的鉴别
9 中医的分期论治
9.1 急性期之里证为主
9.2 急性期之表里同病
9.3 慢性期之里证为主
9.4 慢性期之表里同病
10 气血分的用药经验
10.1 气分
10.2 血分
10.3 气分兼血分
11 治法要点
11.1 培土生金兼化湿以祛缠绵之湿邪
11.2 疏肝合清肝以防肝郁化火及助行瘀
11.3 清补防余火,宣补防化热,升补防阳气郁遏
12 验案举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477928
【文章来源】: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西医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2 中医病名的认识
3 中医病因的认识
3.1 本
3.2 标
3.3 变化
4 中医病机的认识
4.1 急性期
4.2 慢性期
5 中西医病种的鉴别
6 中医肺之气血分的鉴别
6.1 以咳痰或血辨肺之气分与血分
6.2 辨痰
6.3 辨血
6.4 痰与血夹杂之辨
7 中医病位的鉴别
7.1 肺之表里的鉴别
7.2 肺与其他脏腑经络的鉴别
8 中医病势的鉴别
9 中医的分期论治
9.1 急性期之里证为主
9.2 急性期之表里同病
9.3 慢性期之里证为主
9.4 慢性期之表里同病
10 气血分的用药经验
10.1 气分
10.2 血分
10.3 气分兼血分
11 治法要点
11.1 培土生金兼化湿以祛缠绵之湿邪
11.2 疏肝合清肝以防肝郁化火及助行瘀
11.3 清补防余火,宣补防化热,升补防阳气郁遏
12 验案举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477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47792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