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帝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本文关键词:论《黄帝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的含义及临床意。方法:分析历代医家对此多有不同的理解。鉴于此,本文对"有故无殒"的含义进行了阐释。结论:在妇女妊娠期用药应分清缓急加以辨证、药物配伍以增效减毒、控制剂量中病即止,才能保证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糖尿病实验室;
【关键词】: 《内经》 妊娠病 妊娠禁忌 @有故无殒
【分类号】:R221
【正文快照】: “有故无殒,亦无殒”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原文载: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1]”1“有故无殒”释义从字面意义看,“故”即缘故、缘由,《说文》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博;简析《内经》思维方式的逻辑特征[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2 毛喜荣;论《内经》环境养生学说[J];中医药研究;1994年04期
3 赵银龙,黄建军;浅谈《内经》中的配穴法[J];中国针灸;1995年S2期
4 王豫梅;《内经》养生保健学试识[J];陕西中医;1998年01期
5 周发祥,李效华;试论《内经》中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心词省略现象[J];河南中医;1999年01期
6 吴颢昕;《内经》论瘀血的治法及其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7 马晓荣 ,刘佰丽;试述《内经》中情志护理的理论基础[J];陕西中医;2002年07期
8 朱金萍;从多元化和层次性谈《内经》研究[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年02期
9 田丙坤;《内经》治疗方法浅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徐锦中;《内经》的辩证思维与"辩"证施治[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博;;《内经》心理康复技术探讨[A];全国第13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白玉盛;;《内经》相关理论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辨治的影响[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沈志生;;《内经》经筋理论的再认识[A];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2010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华经筋医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刘静;;浅述《内经》对耳鼻喉临证的指导意义[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10年
5 楼毅云;董襄国;;浅析《内经》论崩漏[A];第十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吉科;;《内经》疾病基础理论框架体系解读[A];2011年中华名中医论坛暨发挥中西医优势防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董明兴;;重温《内经》养生学思想在指导防病中的现实意义[A];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第二届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资料汇编[C];2011年
8 徐振华;符文彬;;试论《内经》影响针刺有效刺激量的因素[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郑美凤;;论《内经》中“神”与针灸临床的关系[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10 郑美凤;;论《内经》中“神”与针灸临床的关系[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内蒙古包头市杏林中医研究院 孟琳升;《内经》的“终始”观[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广东鹤山市中医院 邹钟宇;《内经》始终不离神[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3 内蒙古包头市杏林中医研究院 孟琳升;《内经》“神明”观[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4 陕西中医学院 张登本;《内经》《难经》相互羽翼[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5 马作峰 姜瑞雪 王平 张六通 湖北中医学院;《内经》谈影响情志的十种因素[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6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侯仙明;《内经》脉痿句读探析[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7 北京中医药大学 张吉;《内经》“五节刺”的临床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8 记者 谭嘉;《本草》《内经》进入“世界记忆”亚太名录[N];健康报;2010年
9 湖北中医学院 黄攀攀 游秋云 章程鹏 王平;《内经》的睡眠理论[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10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杰;《内经》思维方式的形成、发展与当代冲击[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郭岚;《内经》长寿理论与培元固本治法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王宝华;《内经》针灸辨证方法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4 陈士玉;《黄帝内经》神经、精神疾病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欧阳波;《黄帝内经》道家“无为”思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郭培杰;古医籍中厥病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杨巧芳;《内经》情志致病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方亚利;《内经》、《难经》肝藏象形成的经验思维模式解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张伯华;《内经》情志治疗思想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10 张树剑;《内经》针灸理论与概念的观念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素环;《内经》气味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全敏;《内经》揆度奇恒思维方法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冉维正;《内经》皮部理论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杨f ;从“脉学”看《内经》理论的实践基础[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王凤香;《内经》养生心理学思想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杨峰;《内经》经脉病候范畴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沈红梁;从《内经》营卫理论探讨不瞑的机理及临床治疗思路[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米小红;《金匮要略》妊娠病及产后病证治规律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储檀;《内经》积证理论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玄振玉;清代《黄帝内经》研究主要文献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5666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66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