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解释与规制:程序法定主义下的大数据侦查

发布时间:2025-05-27 22:15
   从"大数据侦查"的生成沿革及目标、技术、形式的概念结构考察出发,以权利干预为基本分析视角,将强制性与任意性、秘密性与公开性作为判断基准,有助于从实质上分析其法律属性。既有法律框架对大数据侦查解释力有限,且大数据侦查在行为正当性根基、程序正义维护、证据规则适用以及司法公正实现方面存在多重困境。有必要在程序法定及谦抑原则的分析框架内,对其程序控制的构建进路、证明机理的阐释与衔接、技术异化的制度干预等问题进行探讨与展望,以实现理性规制目的。

【文章页数】:17 页

【文章目录】:
一、法律地位:形式与实质的探究
    (一)形式判断:基于概念与定义的考量
    (二)实质判断:对法律属性的认知
        1.基本视角是权利干预程度。
        2.判断基准是权利干预过程显示出的侦查措施性质。
    (三)理论回归:传统解释框架的尝试
        1.任意性范畴内的措施主要涉及调取、勘验、检查。
        2.强制性范畴内的措施主要包括搜查、技术侦查。
二、法律困境:从行为正当性到制度正义性
    (一)正当性根基与质疑
    (二)程序正义的疏离
    (三)证据规则的断裂
        1.事实重建逻辑的异质性。
        2.在证据规则层面亦存在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
    (四)实体公正的隐忧
        1.“允许不精确”的大数据理念在立场上有悖于实体公正。
        2.数据质量与分析过程的客观限制构成对实体公正的威胁。
        3.算法生成与运行的价值渗透偏离公正立场。
三、法律规制:从解释性填补到体系性构建
    (一)基于程序法定及谦抑原则的分析框架
    (二)基于程序规范的侦查控制
        1.程序规范的确立依据是权利干预特征。
        2.程序控制的前提是明确适用人员、时间、案件范围限制。
        3.程序规范的构建思路是分类考量、分段控制,程序正当。
            第一,分类考量。
            第二,分段控制。
            第三,程序正当。
    (三)证明机理的衔接与阐释
        1.探寻“相关”与“因果”结合的证明路径。
        2.证据规则的合理阐释与构建。
    (四)技术异化的制度干预
        1.基于精确目的的数据规制。
        2.基于公正目的的算法规制。



本文编号:4047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4047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2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