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实施的形态变迁
发布时间:2025-07-19 02:18
宪法实施的要义在于基本权利能得到实践。基本权利的"客观法"面向为政治共同体设定了两项义务,即以其内在价值为运行规则以及为基本权利的实现提供条件。在民主国家,公权力的基本运行规则是由法律来确定的,那么宪法审查制度就成为检验上述两项义务是否得到落实的试金石。目前,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尚没有得到良好的运行,即第二项义务的实践脱离了第一项义务的约束,宪法实施仍具有保守色彩,而这正是"革命宪法"和"改革宪法"背后的"进步史观"与施密特式制宪权理论在现实中的影像。然而,改革的持续推进不断消解着上述观念的物质基础,且与之相伴的则是公民基本权利"主观面向"的夯实,而这又有助于第一项义务约束力的回归。于是,物质上的变迁和理念上对"制宪权"规范性的注入最终使得宪法实施具有了现代性的契机。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宪法实施之客观法面向基础
(一) 基本权利的双重面向
(二) “客观法”的理论基础争议
三、宪法实施“保守”的制度表现
四、宪法实施“现代性”形态的乍现
(一) “革命宪法”“改革宪法”背后的“进步史观”及反思
(二) 施密特式的“制宪权”及反思
五、余论
本文编号:4057826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宪法实施之客观法面向基础
(一) 基本权利的双重面向
(二) “客观法”的理论基础争议
三、宪法实施“保守”的制度表现
四、宪法实施“现代性”形态的乍现
(一) “革命宪法”“改革宪法”背后的“进步史观”及反思
(二) 施密特式的“制宪权”及反思
五、余论
本文编号:4057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4057826.html
上一篇:从法律文化到法治文化:回归前后澳门法文化的变迁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