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可降解的主链型过氧化氢响应性姜黄素共聚物纳米组装体的制备及体外协同抗癌研究
发布时间:2025-06-24 03:41
迄今为止,已经陆续开发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基于聚合物的药物递送系统。然而,它们中的大多数集中于将药物物理包封到疏水性胶束核心中或将药物分子作为前药通过可裂解的化学键共价连接至侧链或端基。在此,我们利用姜黄素,短链聚乙二醇和草酰氯之间的缩聚反应,合成了主链型姜黄素和草酸酯键结合的聚(姜黄素-草酸酯)共聚物。所得共聚物可以通过过氧化氢(H2O2)触发主链的完全降解,释放活性治疗剂(姜黄素),使其成为理想的受控药物递送载体,并适合快速代谢。紫外可见和荧光实验结果表明,由这种共聚物配制的水分散球形纳米颗粒在生理条件下是稳定的,但是一旦暴露于外源H2O2就会逐渐解离。此外,在包封其他抗癌药(喜树碱:CPT)和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IR780)后,形成了CPT/IR780@聚(姜黄素-草酸酯)复合胶束,体外细胞试验表明它们是有效的协同化学-光热疗法。这项工作填补了传统纳米载体设计的空白,并且这种H2O2反应性具有实现癌症诊断和治疗的功能协同性和适应性的巨大潜力。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肿瘤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1.3 当前用于癌症治疗的纳米递送系统
1.3.1 脂质体
1.3.2 超支化聚合物
1.3.3 聚合物胶束
1.4 姜黄素研究现状
1.4.1 姜黄素物理化学性质及药效
1.4.2 姜黄素的临床应用限制
1.4.3 姜黄素纳米制剂研究概况
1.5 前药
1.5.1 前药概述
1.5.2 前药纳米系统
第二章 可完全降解的主链型聚(姜黄素-草酸酯)共聚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聚(姜黄素-草酸酯)两亲性共聚物的制备
2.3.2 完全可降解的主链型聚姜黄素纳米粒子的制备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姜黄素共聚物纳米组件的生物学评价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两亲性聚(姜黄素-草酸酯)共聚物组装体体外释放评价
3.3.2 细胞毒性实验
3.3.3 共聚焦显微镜(CLSM)检测姜黄素在Hela细胞内的摄取及分布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体外光热效应及释放评价
3.4.2 聚姜黄素共聚物胶束对癌细胞的毒性评价
3.4.3 肿瘤细胞对聚姜黄素共聚物胶束的摄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本文编号:4052434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肿瘤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1.3 当前用于癌症治疗的纳米递送系统
1.3.1 脂质体
1.3.2 超支化聚合物
1.3.3 聚合物胶束
1.4 姜黄素研究现状
1.4.1 姜黄素物理化学性质及药效
1.4.2 姜黄素的临床应用限制
1.4.3 姜黄素纳米制剂研究概况
1.5 前药
1.5.1 前药概述
1.5.2 前药纳米系统
第二章 可完全降解的主链型聚(姜黄素-草酸酯)共聚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聚(姜黄素-草酸酯)两亲性共聚物的制备
2.3.2 完全可降解的主链型聚姜黄素纳米粒子的制备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姜黄素共聚物纳米组件的生物学评价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两亲性聚(姜黄素-草酸酯)共聚物组装体体外释放评价
3.3.2 细胞毒性实验
3.3.3 共聚焦显微镜(CLSM)检测姜黄素在Hela细胞内的摄取及分布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体外光热效应及释放评价
3.4.2 聚姜黄素共聚物胶束对癌细胞的毒性评价
3.4.3 肿瘤细胞对聚姜黄素共聚物胶束的摄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本文编号:4052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405243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