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
发布时间:2025-06-27 23:51
本文以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为逻辑线索,梳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演变轨迹,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 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综述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研究情况,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两大理论来源,一是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黑格尔是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创始人,黑格尔的重要代表思想“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在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史上划下了历史性的转折点,二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第三部分紧扣马克思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共产党宣言》期间思想的发展,梳理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轨迹。第四部分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的视角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解读,指出其具有科学性、人文性、现实性和目的性的特点。第五部分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域内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在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过程中,我们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正确处理权力的分享和制衡,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理论渊源
2.1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2.1.1 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分离
2.1.2 国家高于市民社会
2.2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理论
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
3.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萌芽
3.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3.2.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3.2.2 《论犹太人问题》:市民社会与国家矛盾的解决
3.2.3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市民社会的经济学转向
3.2.4 《神圣家族》:从人本主义概念向生产关系概念转变
3.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成熟
3.3.1 《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理论的科学论证
3.3.2 《哲学的贫困》:市民社会理论与生产关系的正式衔接
3.3.3 《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社会是市民社会的归宿
4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内容及特点
4.1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含义
4.1.1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哲学层面分析
4.1.2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经济学层面分析
4.1.3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政治学层面分析
4.1.4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法学层面分析
4.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具体内容
4.2.1 市民社会是“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
4.2.2 市民社会是上层建筑的基础
4.2.3 市民社会的归宿是共产主义社会
4.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特点
4.3.1 现实性
4.3.2 科学性
4.3.3 人文性
4.3.4 目的性
5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
5.1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的背景
5.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
5.2.1 坚持诚实信用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5.2.2 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处理社会各方利益关系
5.2.3 树立现代法治理念
5.2.4 正确处理法律权力的分享与制衡
5.2.5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5.2.6 重视个人的个性发展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本文编号:4054087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理论渊源
2.1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2.1.1 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分离
2.1.2 国家高于市民社会
2.2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理论
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
3.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萌芽
3.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3.2.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3.2.2 《论犹太人问题》:市民社会与国家矛盾的解决
3.2.3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市民社会的经济学转向
3.2.4 《神圣家族》:从人本主义概念向生产关系概念转变
3.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成熟
3.3.1 《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理论的科学论证
3.3.2 《哲学的贫困》:市民社会理论与生产关系的正式衔接
3.3.3 《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社会是市民社会的归宿
4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内容及特点
4.1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含义
4.1.1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哲学层面分析
4.1.2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经济学层面分析
4.1.3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政治学层面分析
4.1.4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法学层面分析
4.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具体内容
4.2.1 市民社会是“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
4.2.2 市民社会是上层建筑的基础
4.2.3 市民社会的归宿是共产主义社会
4.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特点
4.3.1 现实性
4.3.2 科学性
4.3.3 人文性
4.3.4 目的性
5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
5.1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的背景
5.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
5.2.1 坚持诚实信用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5.2.2 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处理社会各方利益关系
5.2.3 树立现代法治理念
5.2.4 正确处理法律权力的分享与制衡
5.2.5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5.2.6 重视个人的个性发展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本文编号:4054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4054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