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把“字句学习偏误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25 20:16

  本文关键词: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把“字句学习偏误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把”字句 偏误 语法 句子结构 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


【摘要】:对外国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把”字句是长期存在并一直困扰着诸多语言学习者的难题。面对这样的句法问题我们既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又要对其进行认真的探讨,其中对“把”字句偏误的深入理解既能帮助我们很好学习汉语又能加深理解非母语的文化知识。“把”字句偏误是偏误中最普遍的,作为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来说,在学习汉语时最难也是最容易出现偏误之一就是“把”字句偏误。因此,对于想提高汉语学习水平的学习者来说学习“把”字句是学好汉语语法规则的重点与难点。此篇论文主要讨论的是“把”字句习得策略。在论文的论证过程中,笔者主要借鉴了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和美国专著,并将中美专著相融合,深入研究关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偏误根源,尤其关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本文还包含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如何与目的语产生“负迁移”的现象,其中主要集中在语法结构的偏误章节,以下是本文目录详细的说明:第一章绪论,理论基础部分。根据对相关书籍的大量阅读,从而研究偏误分析及“把”字句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第二章关于“把”字句偏误的类型,深入研究何为“把”字句偏误分析,其研究意义和研究分类是怎样的。第三章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把”字句偏误产生的原因。此章节探究“把”字句偏误形成的原因,包括母语与目的语的关联,以及母语和目的的冲突,母语干扰等。第四章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把”字句教学策略。本章将通过实例详细讲解教授“把”字句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把”字句 偏误 语法 句子结构 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3
  •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9
  •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9-11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1
  • 四、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1-13
  • 第二章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把”字句偏误的类型13-19
  • 一、遗漏型偏误13-14
  • (一) 遗漏谓语中心词14
  • (二) 遗漏补语14
  • 二、误用型偏误14-16
  • (一) 句中的某些动词与“把”字句相驳15
  • (二) 部分补语与“把”字句相驳15-16
  • (三) 主语+把+O+V+在+处所格式16
  • 三、错序型偏误16-17
  • 四、误代型偏误17
  • 五、回避型偏误17-18
  • (一) “S+V+N1+在/到/给+N2”的句子17
  • (二) “S+V+N1+成/做+N2”的句子17-18
  • (三) 表示处置的结果为受处置对象的情态的句子18
  • (四) “主宾谓”形式的句子18
  • 六、搭配不当18
  • 注释18-19
  • 第三章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把”字句偏误产生的原因19-24
  • 一、母语的负迁移对“把”字句偏误的影响19-20
  • 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对“把”字句偏误的影响20-21
  • 三、文化因素负迁移对“把”字句偏误的影响21
  • 四、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对“把”字句偏误的影响21-22
  • 五、学习环境的影响对“把”字句偏误的影响22-23
  • 注释23-24
  • 第四章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把”字句偏误教学策略24-29
  • 一、“把”字句教学的原则24-25
  • (一) 针对性原则24
  • (二) 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原则24-25
  • 二、“把”字句教学的方法25-26
  • (一) 演绎法25
  • (二) 归纳法25-26
  • (三) 类比法26
  • 三、“把”字句教学的技巧26-28
  • (一) 直观演示法26
  • (二) 问答操练法26-27
  • (三)情景带入法27
  • (四) 认知推理法27-28
  • 四、“把”字句教学的策略28-29
  • (一) 重视母语负迁移28
  • (二) 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策略28
  • (三) 重视偏误分析28-29
  • 结语29-31
  • 参考文献31-35
  • 致谢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静;祝爱华;;英语母语留学生汉语习得语法偏误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573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73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3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