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哲保身:《中庸》引《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内涵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15 10:51
《中庸》二十七章结尾引《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以彰其意,此句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尤其是简化为“明哲保身”这一成语后,世间亦多有误读,认为此成语为贬义词。狭隘的理解“明哲保身”显然背离了《中庸》本身的意义。而历来诠释《中庸》此句者,多将其理解为保全自己的生命肉体之身,先秦儒家固然贵生,然而儒家并不是要求世人苟且偷生,生命之贵在于道义,无道德生命力的肉体无异于行尸走肉,历来为儒家所不齿。同时如果仅仅理解为保全生命之身,与孔子、孟子主张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相悖。要真正理解“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内涵,关键在于此章结尾“其此之谓与”一句“此”的具体涵义,孤立解释“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忽略“此”的具体指意,则无法正确诠释“既明其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的“此”既是指前文“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同时也指本章主旨“至德凝道”,这是诠释“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核心所在;再者,诠释“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一句,若是没有结合二十七章全章内容来诠释,亦无法正确揭示此句内涵,诠释此句应与全章的精神相贯通,以充分彰显本章主旨大义;最后,《中庸》教化...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资料的使用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的使用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代经典诠释观点分析
一、《中庸》“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在《诗经》中的原意
二.《中庸》此句古今代表性诠释分析
(一)郑玄与孔颖达的保身说
(二)朱熹的顺理守身说
(三)王夫之的安身说
(四)王艮的良知保身说
第二章 基于《中庸》二十七章的学理逻辑分析
一、《中庸》本章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二、“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与《中庸》本章的主旨的关系
第三章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一句语义内涵的重新理解
一、生命之“身”与道义之“身”的儒家哲学意蕴
二、明哲保身:基于儒家哲理的内涵新诠
第四章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教化意义解读
一、明哲保身:至德凝道的具体落实
二、明哲保身:生命意义的充分彰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致谢
本文编号:4034192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资料的使用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的使用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代经典诠释观点分析
一、《中庸》“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在《诗经》中的原意
二.《中庸》此句古今代表性诠释分析
(一)郑玄与孔颖达的保身说
(二)朱熹的顺理守身说
(三)王夫之的安身说
(四)王艮的良知保身说
第二章 基于《中庸》二十七章的学理逻辑分析
一、《中庸》本章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二、“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与《中庸》本章的主旨的关系
第三章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一句语义内涵的重新理解
一、生命之“身”与道义之“身”的儒家哲学意蕴
二、明哲保身:基于儒家哲理的内涵新诠
第四章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教化意义解读
一、明哲保身:至德凝道的具体落实
二、明哲保身:生命意义的充分彰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致谢
本文编号:4034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034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