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判决认同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6 05:17

  本文选题:判决 切入点:认同 出处:《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法院受理的案件在数量上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在价值衡量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实现判决受众对判决的认同就亟待解决。本文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结合案例,将论文分成四个部分,分析论证判决如何能够被判决受众所认同。 第一章是以理论为支撑并结合具体案例来进行论述的。首先,论述了判决的受众,根据与判决的利害关系大小,对其范围进行了界定;其次,根据认同主体的不同,将判决认同分为内部认同和外部认同,并运用具体案例加以举例;最后,结合一起故意伤害案来分析论证判决认同的评价标准和特点。 第二章是从现象出发结合两个角度来透视我国目前判决认同的现状。首先,以社会现象为视角,通过列举数据,来说明“执行难”仍是司法工作中的难题,我国上诉、抗诉和上访案件的数量依然很大;其次,从法律专业的角度,将存在于司法实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列举。诸如司法体制的不完善、判决认同的主体素质存在差异、法院对于法律方法运用的层次相对较低,以及结合彭宇案来论述目前法院对判决的说理不充分。 第三章从理论层面归纳出影响判决被认同的主要因素。首先,从制度上看,司法体制只有具备独立性、公开性以及程序正当性等特性,实现一种制度上的正义,才更有助于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次,从主体因素来分析,法官和判决受众因受其身份、地位和受教育的知识水平等素质的影响,对判决的认知存在差异,难以形成绝对统一的价值判断;最后,从技术性因素出发,主要论述了法律方法的运用过程,并结合许霆案的一审判决书来论述判决说理的内容及其必要性。 第四章是针对判决受众不认同判决的现象以及影响判决认同的因素而提出的具体建议。本文主要是从完善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判决认同主体的素质以及增强判决认同的技术性方法三个方面,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了增强我国判决认同的建议。
[Abstract]:At present, the number of cases accepted by the courts in our country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value, how to realize the judgment acceptance of the judgment audience is urgently to be solved.This article mainly us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 unifies the case, divides the thesis into four parts, analyzes how the judgment can be approved by the judgment audience.The first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combined with specific cases to discuss.Firstly, it discusses the audience of the judgment, defines its scope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udgment and the judgment, secondly, divides the judgment identity into the internal identity and the external identit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identification subject, and uses specific cases to give an example.Finally, combining a case of intentional injury to analyze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characteristics of judgment approval.The second chapter i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judgment recognition from two angles.First of 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henomena and through enumerating data, it shows that "difficult execution" is still a difficult problem in judicial work. The number of appeals, protest and petition cases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very large; 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egal profession, the number of cases of appeal, protest and petition is still very large.The main problems in judicial practice are listed.For example, the judici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quality of the subject of judgment is different, the level of the court's application of the legal method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court's reasoning on the judgment is not sufficient in the light of Peng Yu's case.The third chapter summarizes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recognition of judgment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First of all, from the institutional point of view, the judicial system onl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ce, openness and procedural legitimacy, so as to achieve a kind of institutional justice,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resolving disputes and 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Analyzing from the subjective factors, the judge and the judgment audience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identity, status and the level of educated knowledge, so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an absolute unified value judgmen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gnition of the judgment. Finally, from the technical factors,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an absolute unified value judgmen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legal method, and discusses the content and necessity of judgment reasoning combined with the judgment of first instance in Xu Ting case.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specific suggestions on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judgment audience does not agree with the judgment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judgment approval.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of perfecting the reform of judicial system,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subject of judgment identi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technical method of judgment identity,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oncrete case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judgment identity of our country.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倩;;浅论富勒的法律解释思想[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6期

2 马国梅;;法律漏洞之研究[J];黑河学刊;2011年07期

3 王宜珂;;浅析法律解释的漏洞补充功能[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7期

4 谢关星;;试论法治游戏中的法律解释[J];湘潮(下半月);2011年05期

5 李娜;;许霆案的法哲学反思[J];法制与社会;2011年22期

6 孙超;;以许霆案为例试论法律解释的局限性[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7 曾丹娉;林姗;;论法官司法经验在法律解释中的定位[J];法制与社会;2011年22期

8 徐成宝;;中国古代刑法解释相关问题探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胡卉;;法律发现与法律适用——以“离婚协议”案为例[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6期

10 杨素云;韩文涛;;伦理在法律解释中的作用[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道刚;;论法律解释的“历史性”问题[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孙国华;;关于法律解释的概念问题[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3 魏治勋;;论法律解释的合法性逻辑结构[A];第一届全国非形式逻辑与法律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继成;;法律解释-裁判规范的正当性证明[A];2001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1年

5 洪流;;从法官到律师还是从律师到法官——对法官与律师关系之定位[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6 张德满;;法律解释与律师诉讼业务[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张红霄;;我国林业行政执法者法律解释能力分析[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8 曹晓如;;论税法解释的目标与原则[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蒋奋;;WTO反补贴案件中法律解释问题实证研究[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三)[C];2004年

10 蒋奋;;WTO反补贴案件中法律解释问题实证研究[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四)[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院长 姚正陆;走司法群众路线 做一心为民法官[N];人民法院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斗斗;法官履职受侵害 年均增幅逾六成[N];法制日报;2011年

3 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人民法院 陈有根;保障法官权益需要制度创新[N];人民法院报;2011年

4 孔令杰;金山涌现一批突出贡献法官工作室[N];人民法院报;2011年

5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田成有;多点理解法官的处境和压力[N];人民法院报;2011年

6 山东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 李文;法律的“土与潮”[N];人民法院报;2011年

7 记者 郑永节;董治良院长提出建立法官履职保障制度[N];法制日报;2011年

8 记者 贺永胜;江苏请人大代表考察法官法实施[N];人民法院报;2002年

9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连泰;批评法律的“偏执”[N];人民法院报;2010年

10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华东政法大学法学教授 游伟;刑事法律解释的原则探析[N];法制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龙;法律解释的有效性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胡志斌;法官素质养成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健;论法官的主体性[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辉;论司法能动主义[D];山东大学;2010年

5 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哲学向度[D];山东大学;2005年

6 代志鹏;司法判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立新;中外法官管理制度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雷明贵;法院调解的实践逻辑[D];上海大学;2010年

9 焦宝乾;法律论证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李瑰华;指导性行政案例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灵海;解释学与法律解释[D];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

2 刘荻;论司法的合法性与法律商谈[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孟欣然;法官法律解释主体资格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单忠献;从文本世界到现实世界:司法裁判中的法律解释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谢雪雁;中国司法解释体制解读[D];武汉大学;2005年

6 王统松;挪用公款罪法律解释之评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苏哲;我国司法解释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王晓华;论法律续造[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9 梁彩虹;法官的法律解释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李尚志;论能动司法的限度[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18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718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f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