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中古法制文明论——以“法理”为中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4-13 14:11

  本文选题:中古 + 法制文明 ; 参考:《现代法学》2014年03期


【摘要】:中国中古时期,法制文明获得突破性发展。无论是法学理论还是法典编纂,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而"法理"概念的提出则为此时期法制文明发展和进步的中枢环节。为满足解决秦汉法制困局之需要,在汉魏以降政治、学术环境熏陶之下,"法理"概念应运而生,这是中古法制文明演变中的一件大事。中古法学以"法理"为法律之本,以论理辩难的逻辑方式求贯穿法律之通理,将先秦法哲学的宏大论述与秦汉法律注释学的微观考证连成一体,促成了古代中国法学理论的完整与成熟。这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古律令制度的系统化与完备化,对中古法制文明之演进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今日之法学研究亦颇具启示。
[Abstract]:In the middle ancient period of China, the civilization of legal system made a breakthrough development.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both legal theory and codification, and som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hieved.The concept of "legal theory" is the central link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legal civilization in this period.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solving the dilemma of the legal system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s and academic environment in the Han and Wei dynasties, the concept of "legal theory" came into being, which was a major event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legal civilization in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The Middle Ancient Law took "legal principle" as the basis of law, sought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law in the logical way of argumentation and argumentation, and combined the grand exposition of legal philosophy of the pre-Qin Dynasty with the microscopic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legal annotation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Contributed to the integrity and maturity of ancient Chinese legal theory.This not only greatly promoted the systematiz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but also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legal civilization of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贵阳学院;梁平县人民法院;
【基金】: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重新认识中华法系”(13AFX003)
【分类号】:D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中;从“法外之理”到“法内之理”——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J];博览群书;2004年07期

2 龙大轩;邓长春;;论南朝礼义决狱[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12年00期

3 怀效锋;中国传统律学述要[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4 何勤华;法学形态考——“中国古代无法学论”质疑[J];法学研究;1997年02期

5 徐燕斌;;唐律“不应得为”罪新探[J];兰州学刊;2008年12期

6 张忠炜;;汉代律章句学探源[J];史学月刊;2010年04期

7 韩思阳;;法理学还要与部门法学疏离多久——以桑本谦先生的法律解释理论为分析视角[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陈锐;;两汉经学与汉代的法律解释[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9 俞荣根;;守望与传承 谨守与变通——编纂《法律理论分典》的幕后故事[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高恒;;张斐的《律注要略》及其法律思想[J];中国法学;198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天水;;宋元公案小说与宋元法律[J];蒲松龄研究;2009年03期

2 王承丹;徐文蕾;;试论蒲松龄笔下的三国人物[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3 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4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5 曾晓梅;;七言诗溯源——最早的完整七言诗的新证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6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7 王丹;;先唐哀诔之明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8 杨海帆;;宕昌的凤鸟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9 刘洪强;;“姜维之母”的疏漏——兼谈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中“逻辑错误”的修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10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继安;;民国初年管学研究的三种范式与评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张硕;;以《唐律疏议》为例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3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郭洪伯;;“郡守为廷”——秦汉时期的司法体系[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6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7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陈建农;;士族文化与六朝诗学的审美情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时龙;;师道的终结——论罗汝芳对明太祖《六谕》的推崇[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10 牛天秀;;首问问责:内涵、困境与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金华;;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法律本质理论的回顾[J];北方法学;2009年01期

2 刘爱龙;;法理学三十年之法的价值问题研究述评[J];北方法学;2009年01期

3 孙文恺;;当代中国“法治理论”三十年发展的省思[J];北方法学;2009年01期

4 喻中;从“法外之理”到“法内之理”——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J];博览群书;2004年07期

5 宋北平;;法律语言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刘雪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法学研究方法——回顾、反思与展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娄海冬;;论作为裁判规范的法律原则——三十年的评述与展开[J];研究生法学;2009年04期

8 何渊;徐剑;;中国司法制度学高影响论文三十年回顾与反思——基于主流数据库(1978-2008)的引证分析[J];东方法学;2010年02期

9 谢冬慧;;法理学30年学术史之考证——兼谈《知识之学与思想之学》一文“四大缺陷论”[J];东方法学;2010年05期

10 蒋立山;法理学研究什么——从当前中国实践看法理学的使命[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鹏万;简牍帛书格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宝华;论法制文明推进过程中的冲突[J];潍坊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屈永华;究法制之源流 显文明之转承——《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述评[J];现代法学;2002年03期

3 焦利;对中国古代法制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反思[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伟光;嘉应;;略论社会主义法制文明和精神文明[J];政治与法律;1992年04期

5 刘蕴之;古代社会法制文明拾穗[J];华夏文化;1998年04期

6 张晋藩;;法制文明与和谐社会——唐初盛世一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张晋藩;;论中华法制文明的几个问题[J];中国法学;2009年05期

8 张萱;中国法律传统与现代法制文明[J];甘肃农业;2004年09期

9 任舒泽;;论董必武法制文明的思想[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朱勇;;论宋代法制文明及其历史贡献[J];河北法学;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敏;;重温董老教诲 呼唤法制文明——纪念董必武同志诞辰115周年[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2 崔敏;;析“国家没有法制,就不成为一个国家”——兼忆中共中央[1979]64号文件[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3 孙国华;冯玉军;;论董必武的法治文明观[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4 杨荣馨;刘平;;董必武的法制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5 刘瀚;;弘扬法治文明 建设法治国家——学习董必武法制思想的几点体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6 郭成伟;苗鸣宇;;略论董必武法律思想的特色[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7 刘瀚;林道海;;董必武法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8 张国华;;试论董必武的法律科学观[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9 顾元;曾尔恕;;中国法律史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10 王连峰;;董必武宪政思想与政治文明[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立民;“三个至上”借鉴和升华了中国法制文明[N];人民法院报;2009年

2 曹伟峰;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周信根;亲友违法我为何受株连[N];人民武警;2003年

4 赵晓耕;关注传统法律的精神意蕴[N];人民日报;2009年

5 王新环;警惕移植法律“东倒西歪”[N];检察日报;2005年

6 广东省信用研究会;法律:商业信用的保障工具[N];民营经济报;2006年

7 何勤华;百年回望日本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记者 张伟东 朱梅;推动普法教育深入开展[N];白银日报;2006年

9 胡月军;正待兴旺的民族法学研究[N];贵州民族报;2011年

10 民盟四川省乐山市委委员、民盟市中区总支委员、四川齐天律师事务所律师 邹虹;法治建设构建平等和谐美好的社会[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鲲;论北魏法律的二元一体化[D];海南大学;2013年

2 张琮军;综论清末民初“法治理念”转化的历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许建刚;晚清死刑改革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王轶虹;中国近代刑事审判制度的演变[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5 周晓宇;秦汉时期法律思想和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D];吉林大学;2004年

6 欧阳华;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模型[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张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人本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馨;权利文化与清末修律[D];湘潭大学;2006年

9 孙璎珞;朱熹法律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陈娟;礼法之争与礼法两派不同选择原因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44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744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2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