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土地权属中的民事习惯研究
本文选题:土地权属 + 法定证明 ; 参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11期
【摘要】:中国近代法律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叠层"现象,一方面,国家的法律较少关注私人间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基于习惯形成的私人间的某些协议,在经济交易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代中国,官方在保护私人财产权利、构建产权法律法规的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红契及税收文件等官方证明,是确定土地权属的权威性证据。但各地传统的民事习惯,仍在确定土地权属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认定权属法定证据的有效补充。"一地两权"成为人们认同的习惯,而且国家在法律层面也给予一定的妥协,权属的主张依旧落实在各类契约和习惯证明之上。在社会运行中,基于多重原因,实际上民间更多关注或更加重视民事习惯在土地权属确定方面的作用。
[Abstract]:There is a "stacking" phenomenon in modern Chinese legal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state law pays less attention to the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private individuals; on the other hand, certain agreements between private individuals are based on custom.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transaction. In modern China, the gover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rotecting the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and establish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property rights. The official proof, such as the red deed and tax documents, is the authoritative evidence to determine the ownership of land.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civil customs in various localities continu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land tenure and become an effective supplement to the statutory evidence for determining tenure. " "the right of one place and two places" has become a habit accepted by people, and the state has also given a certain compromise at the legal level, and the claim of ownership is still implemented on the basis of various kinds of contracts and customary proofs. In the social operation, for many reasons, in fact, the folk pay more attention or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civil custom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land ownership.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D929;D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研;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土地权属的再思考——以土地交易过程中的“乡规”、“乡例”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5年01期
2 林文勋;张锦鹏;;乡村精英·土地产权·乡村动力——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启示[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杜万松;;中国民事诉讼依“法”裁判辨正——从档案统计的视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卞利;;明清徽州经济活动中的乡例举隅[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郑小娟;周宇;;“蓄水”、“反哺”和“信息终端”——略论徽典对明清徽商集团发展壮大的三个基本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沈玮玮;;从甘结到具结悔过:传统民事司法信任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王裕明;;明清分家阄书所见徽州典商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吴正茂;赵永伟;;法律儒家化新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赵峗;纳税单位“真实”的一面——以徽州府土地数据考释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8 赵崔莉;区域社会史的新范式——《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评介[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9 罗朝晖;;近百年来富农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10 梁诸英;;契约与民生:清代徽州棚民长期存在之反思[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慧卿;王壬;;城市社区社会服务的内卷化趋势与发生机制——来自广州市3条街道的个案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2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江太新;;土地股份所有制发展及其对地权的分割[A];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演讲讨论稿)[C];2002年
4 王丹莉;;统购统销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东勋;;内陆传统农区的市场化转型与工业化启动机制[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林刚;;再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民族性特征——对近代长江三角洲农民家庭纺织业与机器大工业相互关系的分析[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8 朱华;冯绍霆;;试论清代上海地区房地产交易中的加叹[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9 林刚;;农民家庭工业对现代工业的影响问题[A];近代中国(第十九辑)[C];2009年
10 吴滔;;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5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6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7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侯鹏;明清浙江赋役里甲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小华;当前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实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谢冰雪;扩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传统民间组织沙尼调查[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青;乡村政治精英与公共服务供给[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新艳;近代日本都市民俗学的发展对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借鉴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唐友雄;演进中的我国农村分配制度的公平和效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彭斌;清代情理审判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吴黎黎;清代妇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学;2010年
7 钱苏青;清前期思想控制之法律问题论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万婷婷;瑞金沙洲坝村土地改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耿阳;统购统销与农村社会重构:1953-1958年[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建宏;《吕氏乡约》与宋代民间社会控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2 黄宽重;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J];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3 郑学檬;;唐五代太湖地区经济试探[J];学术月刊;198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不同年代的土地权属证据如何认定?[J];南方国土资源;2004年09期
2 吕洪荣,刘尧涛;水库用地权属起争端 法院多方调处息纠纷——福建上杭妥善处理一水库土地权属案件[J];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11期
3 周训芳;吴晓芙;;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法律制度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J];林业经济问题;2006年04期
4 周训芳;吴晓芙;;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立法中的几个问题[J];林业经济问题;2006年05期
5 张振岭;李玉华;;该宗土地权属应如何确定[J];资源导刊;2007年06期
6 史清华;卓建伟;;农村土地权属:农民的认同与法律的规定[J];管理世界;2009年01期
7 杨雅雅;;浅谈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0年11期
8 陈春生;陈克毅;;关于农用土地权属概念的探讨[J];山西农经;2010年02期
9 林柳红;;探析我国农村土地权属和土地实物保护[J];科技创业家;2013年10期
10 ;非洲如何改革土地权属,推进农业革命[J];国际融资;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奠坤;;浅谈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的调绘[A];中国土地学会1987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87年
2 张凤琴;;浅谈土地权属界址点的测定与管理[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曹可亮;;土地权属纠纷解决方式的适用研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4 王世平;;关于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土地权属问题的探讨[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会明;土地权属确界委员会正式成立[N];人民代表报;2007年
2 记者 李平;土地权属调整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N];中国矿业报;2012年
3 房地产行业研究者 冀实;明确土地权属方能加快土改[N];中国房地产报;2014年
4 陈洪涛 胡磊 张伟;应用地籍测量技术调处土地权属及相邻关系纠纷[N];济宁日报;2009年
5 陈洪东;申请土地权属调处 信访答复处理不当[N];法治快报;2006年
6 郭尚志;土地确权主要法规政策概览[N];吉林农村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张薇;无论开荒多少年 土地权终归集体[N];贵阳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万静 章宁旦;集体土地权属发生争议被确权为国有 广东高院司法建议希望政府慎重处理[N];法制日报;2014年
9 韦文洁;内蒙古固阳县430亩土地权属法律之争[N];法制日报;2007年
10 本社记者 张晓娜;土地权属下的利益之争[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余练;土地权属:国家建构与地方性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琴;宁洱县征地补偿状况的调查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霍方;征地拆迁中的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平衡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79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879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