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论美国侵权法限制运动及其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8-05-17 03:30

  本文选题:美国侵权法 + 限制运动 ; 参考:《比较法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侵权法限制运动,以责任保险危机、诉讼爆炸、陪审团失控、无聊诉讼、原告律师贪婪为限制侵权责任的理由,但无论哪一理由都无可靠性可言。侵权法限制运动基础如此薄弱,且以限制原告获得赔偿的可能性和赔偿数额为主要目标,却未遭遇民众的反感甚至反对,原因在于侵权责任限制的支持者巧妙利用了修辞术、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冲突,巧妙架构内部组织结构以及个人主义仍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侵权法限制运动确实使原告更难获得赔偿、律师行业受到重创,却并未降低保险费、事故发生率和产品安全。因侵权责任限制支持者的失信和改革伊始蓄意的欺骗,该运动获得的民众支持会越来越弱,它给我们的教训是:法律改革非政治运动,理性当头。
[Abstract]:The torts limitation movement, which began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akes the liability insurance crisis, the lawsuit explosion, the lost jury, the boring lawsuit and the greed of the plaintiff's lawyer as the reason to limit the tort liability, but there is no reliability at all. The foundation of the tort law restriction movement is so weak, and its main goal is to limit the possibility and amount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plaintiff, but it has not met with public disgust or even opposition, because the proponents of the limitation of tort liability have used rhetoric skillfully. Conflicts between the legislature and the judiciary, cleverly structured internal structures and individualism remain at the heart of American culture. After decades of reform, tort restrictions have made it harder for plaintiffs to get compensation, and the lawyers industry has been hit hard without lowering insurance premiums, accident rates and product safety.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tort liability supporters' dishonesty and the deliberate decep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the movement will gain less and less popular support. The lesson is: law reform is a non-political movement, rational is at stake.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侵权法上公平责任适用研究”(11CFX037)的中期成果 上海市人文社科基地华东政法大学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项目(SJ0709) 国家重点学科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科建设项目(030102)资助
【分类号】:D971.2;DD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薛军;;走出监护人“补充责任”的误区——论《侵权责任法》第32条第2款的理解与适用[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李清林,梁文彪;美国侵权法改革述评[J];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陈平;美国侵权行为法评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兆柱;许占鲁;;我国行政补偿程序的现状及其完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杨海坤;;中国走向宪政之路——兼论“三个代表”理论和我国宪法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陈彤;;管制抑或竞争:选择权应该交给谁?——探析“州政府行为豁免原则”背后的问题意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4 颜良伟;陈慰星;;侵权责任成立要件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5 万志鹏;;没收财产刑废止论——从历史考察到现实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郑晓剑;陶伯进;;侵权责任能力视域内《侵权责任法》第32条与第33条之解释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黄子耘;;从法律视角看农村土地的流转[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8 林琳;;法律价值的冲突与选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9 王中华;;论美国律师政治参与的历史演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刘兵;;房屋拆迁中私权利的保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穹;;论司法语境下的新闻媒体监督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和育东;;专利渔翁现象引发的思考[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3 万立;杨海燕;;城市房屋征收法律程序比较研究——兼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之完善[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刘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正义[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5 曾坚;;论信赖保护原则下“公共利益”的界定[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6 杨淑鸿;马慧;;浅议美国违宪审查制度确立的意义和影响[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7 石佑启;;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之路径选择与制度设计[A];修宪之后的中国行政法——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胡建淼;邢益精;;关于“公共利益”之探究[A];修宪之后的中国行政法——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方世荣;石佑启;;私有财产权保护与行政法发展[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学贤;;公民财产权的行政法保障论纲[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子良;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郭延军;发展中的美国女性就业权平等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周国兴;寻求现实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宝君;非强制行政行为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妍;当代中国物权法基本问题的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9 关晓铭;财产权利的政治逻辑[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朱家德;权力的规制:大学章程的历史流变与当代形态[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尉龙;量刑建议权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毕波;论行政调查[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俞烨;功能主义视角下行政裁量基准的效力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浩;行政执法中的正当程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柯振兴;劳动合同法的双倍工资赔偿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卫玲;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李宝东;试论我国宪政文化建设的途径[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赵国良;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现状及问题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刘晓君;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管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梅林竹;我国城市房屋拆迁法律规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中礼;;当前民间法司法适用的整体样态及其发展趋势评估[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马煜;;国内法律语言学研究状况分析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6期

3 张文秀;;两大法系战后的发展趋势及其借鉴意义[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刘艳华;;论思想品德与法律课教学改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豆景俊;张建涛;;我国法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淡乐蓉;;论藏族“赔命价”习惯法与国家法的互动及其发展趋势[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田隆;李娜;田成龙;;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法理分析与现实应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8 袁曙宏;杨伟东;;我国法治建设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关于中国法治历程、作用和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国法学;2009年01期

9 张鸿巍;;美国检察制度溯源与发展[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11期

10 路广;;荷兰环境审计法律制度的经验与启示[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江;;浅谈英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发展趋势——从侵犯版权罪谈起[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2 杜江;;浅谈英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发展趋势——从侵犯版权罪谈起[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3 厉宁;熊筱燕;;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法学[A];专利法研究(2000)[C];2000年

4 王立民;高s,

本文编号:18997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8997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b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