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量刑证明标准模式及理论解析
本文选题:量刑程序 + 证明标准 ; 参考:《环球法律评论》2014年05期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英国通过判例逐步建立了量刑证明标准的规范体系,可称之为"严格的倾斜标准模式"。英国量刑证明标准模式的运作机理可以从经验主义传统、无罪推定原则、功利主义思想等方面进行理论解释。英国量刑证明标准规范在其本国获得普遍认同,然而有鉴于制度移植的风险,从比较法角度透过表象深入洞察英国量刑证明标准模式的运行机理,对于创造性地建设中国量刑证明标准模式,比直接借鉴其证明标准的内容更加可靠。英国量刑程序运行方式至少给我们完善相关制度以思考路径方面的启迪:一是量刑证明标准确立与发展的理论指导——刑事审判的基本原理;二是量刑证明标准确立与发展的动力——司法实践需求;三是量刑证明标准确立与发展的方法——从个案到规则。
[Abstract]:From the 1970s to the present, the United Kingdom h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standard system of sentencing proof standard through precedents, which can be called "strict preference standard mode".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British standard mode of sentencing proof can be explained theoretic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empiricism tradition,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and utilitarianism. The standard norms of British sentencing certification are generally accepted in its own country. However, in view of the risks of institutional transplantation,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the British standard model of sentencing certification is deeply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aw. It is more reliable to creatively construct the standard model of Chinese sentencing proof than to draw on the content of the standard. The British sentencing procedure operation mode at least gives us to perfect the related system to ponder the path enlightenment: first, the sentencing proof standard establis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theory guidance-the criminal trial basic principle; The second is the motive force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andard of sentencing proof-the demand of judicial practice, and the third is the method of establishing and developing the standard of sentencing proof from case to rule.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项目《量刑与共识问题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刑事裁判共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0YJC820086)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量刑证明研究》(GJ2012C12)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D956.1;DD9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瑞华;;量刑程序中的证据规则[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2 闵春雷;;论量刑证明[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3 汪贻飞;;论量刑程序中的证明标准[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04期
4 龙宗智;;中国法语境中的“排除合理怀疑”[J];中外法学;2012年06期
5 魏晓娜;;“排除合理怀疑”是一个更低的标准吗?[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09期
6 周洪波;;迈向“合理”的刑事证明 新《刑事诉讼法》证据规则的法律解释要义[J];中外法学;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煜婕;;试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的发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4 王圣扬;孙世岗;;西方诉讼证明标准本土化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5 王圣扬;夏珍珍;;论中国当代传媒与司法的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6 张品泽;;我国刑事立案程序之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7 施鹏鹏;;论无罪推定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8 卜开明;胡立柱;程东;;贿赂犯罪侦查中的内在缺陷分析——以程序法为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9 王凤涛;;迈向回应社会的法——精神慰藉困境与“常回家看看”入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10 黄云波;;未遂犯的处罚根据——兼谈犯罪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新;刑事诉讼中发现案件真相与抑制主观随意性的问题——关于自由心证原则历史和现状的比较法研究[J];比较法研究;1993年02期
2 刘铭,闵春雷;刑事被告人证明责任进程分析[J];当代法学;2005年05期
3 汪贻飞;;论社会调查报告对我国量刑程序改革的借鉴[J];当代法学;2010年01期
4 李玉萍;;量刑事实证明初论[J];证据科学;2009年01期
5 简乐伟;;论量刑程序证明模式的选择[J];证据科学;2010年04期
6 杨宇冠;孙军;;“排除合理怀疑”与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完善[J];证据科学;2011年06期
7 熊秋红;对刑事证明标准的思考——以刑事证明中的可能性和确定性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3年01期
8 陈卫东;;论隔离式量刑程序改革——基于芜湖模式的分析[J];法学家;2010年02期
9 陈瑞华;;论量刑信息的调查[J];法学家;2010年02期
10 李玉萍;;中国法院的量刑程序改革[J];法学家;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卫东,刘计划;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体系的若干思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张昊;也论刑事证明标准的确立[J];法学评论;2001年05期
3 史立梅,汪海燕;从理想的绝对走向现实的相对——走出刑事证明标准的事实乌托邦[J];法学;2001年11期
4 宋世杰,彭海青;刑事诉讼的双重证明标准[J];法学研究;2001年01期
5 黄达亮;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之不足[J];人民检察;2001年03期
6 李学宽 ,汪海燕 ,张小玲 ;论刑事证明标准及其层次性[J];中国法学;2001年05期
7 彭海青;论美国证据法上司法审查中的证明标准——兼论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之革新[J];当代法学;2001年10期
8 陈刚;证明标准的意义和实践[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1年07期
9 姜琳炜;从借贷纠纷中看优势证据证明标准[J];律师世界;2001年06期
10 刘树选,王雄飞;论刑事证明标准及其对公诉工作之意义[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恒扬;;论公诉证明标准的修正及其内涵[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2 齐彬利;;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3 聂玉娟;;浅析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圣扬;;论证据立法中的证明标准[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5 卜贵荣;;论审查逮捕条件的证明标准[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6 卜贵荣;;论审查逮捕条件的证明标准[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7 任才义;;浅谈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许永杰;贺宝健;;举证责任的分配与证明标准的衡量[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陈惠;;行政诉讼合法性审查中的有限与能动——以证据证明标准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志鸿;;浅议火因证明标准的层次性[A];2002年湖北省火灾事故调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光中;构建层次性的刑事证明标准[N];检察日报;2002年
2 杜良群;公诉证明标准:兼顾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需要[N];检察日报;2003年
3 顾永忠邋左宁;证明标准、起诉与不起诉标准的逻辑解读[N];检察日报;2008年
4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郑圣果;尽快确立量刑证据的证明标准[N];检察日报;2011年
5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错案研究中心 周遵友 王怡辰;德国沃尔茨案证据认定过程及证明标准[N];人民法院报;2013年
6 杨洁;如何适用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N];江苏法制报;2013年
7 吴宏耀(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刑事证明标准的基点:程序正义抑或实体正义[N];法制日报;2001年
8 李忠诚;证明标准对引导侦查取证意义重大[N];检察日报;2005年
9 陆燕;论民事与刑事证明标准的相异之处[N];江苏经济报;2004年
10 包永明;盗窃险纠纷中可弱化证明标准[N];江苏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志远;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李玉华;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邱福军;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彬;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D];山东大学;2008年
2 黄惠绘;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何妮;论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的适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向军;论我国公诉证明标准[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唐庆华;论刑事证明标准[D];兰州大学;2009年
6 付伟国;论刑事证明标准[D];河北大学;2007年
7 林际平;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燕同芳;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赵建华;民事诉讼中证明标准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钟时洪;职务犯罪证明标准问题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50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950874.html